東北網9月7日訊 近日,國內通過發行代幣形式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進行融資的活動大量湧現,投機炒作盛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發布關於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公告稱,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

ICO遭遇最強監管
資料顯示,ICO(Initial Crypto-Token Offerings,首次公開加密代幣發行)本質是一種融資行為,項目負責人通過向不特定的投資者發行加密代幣(Crypto-Token),達到為項目融資的目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國內ICO累計融資規模26.16億元人民幣。國內通過發行代幣形式,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進行融資的活動大量湧現,投機炒作盛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對此,七部門的通知對代幣發行融資行為定性,指出其涉嫌違法。
在全面叫停之前,多機構已於近日公開提示了風險;相關責任機構已開始整治工作,而60家平臺被列為重點,被要求於9月4日填表上報。為何從ICO平臺開始清理整頓?對此,業內人士透露,監管層通常選擇『卡口』監管,先從ICO平臺開始,而不是針對ICO項目,這樣更高效。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