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勞動力市場後用人單位更看重個人能力
畢業生求職的最終目的是要落實工作,並獲得相應的待遇,而與之對應的就業率和起薪就成了就業問題一致爭論的焦點。筆者發現,選擇求職的高校畢業生中,城市背景畢業生找到工作的比例、起薪水平在統計上顯著更高,但是兩個群體的絕對差別並不大:城市背景畢業生比農村背景畢業生的就業率高2.8個百分點,平均起薪高347元。
針對就業率和起薪進行的差異分解顯示:城鄉高校畢業生在就業率上差異,可以用畢業生性別、年齡等人口統計學特征差異,學習成績等人力資本特征差異,以及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社會關系廣泛程度等社會資本差異來解釋的比例為57.1%,另外有42.9%的差異是城鄉畢業生就業差異的直接體現;畢業生起薪上的差異,前述人口統計學特征、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因素可以解釋的比例高達98.55%,這其中人力資本解釋的比例高達49.37%。
由此可見,所謂『城鄉背景』給畢業求職結果帶來的影響,更多體現在能否找到工作這一問題上,而一旦進入勞動力市場,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個人能力,以此決定給予勞動者的報酬水平。由此,對於農村背景高校畢業生而言,面臨的主要困難是如何順利邁過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門檻。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農村背景畢業生群體中,性別、學校類型、學歷水平等因素給畢業生求職結果帶來的影響更大。
社會流動並沒有完全固化
高等教育既給社會流動提供了重要的渠道,給予弱勢階層人群一個向上流動的機會,同時也能夠成為固化社會分層,放大階層差異的重要因素。就業所帶來的社會流動,直接通過畢業生就業時工作地點的選擇、職業的選擇、戶籍等社會屬性的獲取方面得到體現。筆者的樣本數據發現,簡單定義當前社會階層已經固化是不全面的。
首先,與人們的直觀認識一致,在就業的城鄉流動方面,隨著行政級別的提昇,畢業生流入的比例在增加,流出的比例減少,地級以上城市以流入為主,縣級及以下以流出為主。
研究結果同時發現,畢業生選擇異地就業,是因為異地就業能拿到比本地就業更高的薪水,而且異地就業對於農村背景畢業生有更大的吸引力:農村背景畢業生就業發生城鄉流動、省際流動、地區流動的概率顯著更高,同時農村背景畢業生發生城鄉流動、省際流動、地區流動,能夠帶來相對於城市背景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更高的起薪提昇。
而從與父母相關的職業代際流動上看,城市背景畢業生代際繼承性更強,農村畢業生代際流動性更強。但無論是農村背景還是城市背景畢業生,學歷層次提高,均會增強職業代際的流動性。而社會資本對於農村背景畢業生職業代際效應的影響顯著小於城市背景畢業生。
戶籍無疑是當前畢業生在大城市就業所關心的重點問題,大城市的應屆生落戶政策的嚴格限制,以及落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得決定應屆外地生源畢業生是否獲得戶口指標的因素非常復雜。從最終的僱傭情況,城市背景高校畢業生解決戶檔的比例顯著更高,農村背景畢業生由於制度壁壘和自身的條件限制,有高達56.1%的畢業生不能解決戶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