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外賣垃圾『圍城』的現狀,原因在於外賣垃圾治理主體缺失:店家只管做、平臺只管賣、小哥只管送、訂餐者吃完就往垃圾桶裡扔,最後外賣垃圾就成為了社會的負擔
近年來,隨著外賣行業的迅速發展,網絡訂餐越來越為人們所喜愛。足不出戶就能享受美食,對用餐者來說確實便利許多。但與此同時,衍生的問題也同樣值得注意。無數的塑料餐盒、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外賣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又一次抬頭,外賣垃圾『圍城』的現象日趨嚴重(8月29日《中國青年報》)。
如今的外賣越來越普及了,即使坐在高鐵上也能訂購外賣,讓不少人在吃的問題上不再犯愁:不因吃而怕耽誤時間,也不因地域變化而擔心吃不到符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可在享受外賣快餐帶來的『一時之快』後,那些快餐盒等外賣垃圾如何處理卻成了不得不面對的環境問題。
且不說快餐盒基本都是用塑料袋提著送上門的,現有的快餐盒絕大部分就是塑料盒或泡沫盒。研究表明,一個塑料袋完全被降解需要470年。每天產生的海量外賣垃圾如果不能有效處理,那由此帶來的『白色污染』就會成為我們留給子孫後代的沈重包袱,也給當下的環境治理增添了新的難題。
造成外賣垃圾『圍城』的現狀,原因在於外賣垃圾治理主體缺失:店家只管做、平臺只管賣、小哥只管送、訂餐者吃完就往垃圾桶裡扔,最後外賣垃圾就成為了社會的負擔。這顯然不符合『誰污染,誰治理』的環境保護基本原則。要從根本上解決外賣垃圾問題,就要讓相應的責任主體切實擔負起處理外賣垃圾的責任。
作為外賣的銷售者,外賣店家應當承擔外賣垃圾治理的主要責任,這是源頭治理的關鍵所在。首先,店家應當從快餐盒的材質上予以創新,盡量使用可降解環保餐盒,以此減少直至杜絕『白色污染』的產生。要盡快推動美團外賣、中國烹飪協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與數十家餐飲外賣品牌共同發起的《綠色外賣行業公約(綠色十條)》真正落到實處,讓快餐業使用綠色餐具成為常態。從源頭治理的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塑料餐盒的生產者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可以通過征收環境污染稅的形式來實現。
盡管可降解環保餐盒成本相對較高,但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如果可降解環保餐盒同樣衛生、健康,那完全可以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可提供塑料餐盒和可降解環保餐盒等多種包裝盒供消費者在訂購時選擇,價格也可以適當區分,讓消費者在推動外賣行業包裝盒『優勝劣汰』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當然,相關職能部門也要適時制定外賣餐盒標准。中國貿促會商業分會和百度外賣共同起草的《外賣配送服務規范》團體標准9月1日將正式實施,但這一規范並不具有強制性,也沒有將外賣餐盒標准列入其中。在充分總結實踐經驗、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這一規范今後有必要上昇到法規乃至更高層面,並且需要將外賣餐盒標准予以明確,使綠色餐具成為外賣的標配,而不是可選項。這樣的話,外賣是否環保就有了具體的監管標准。不然,即便將來明確了由誰來監管,監管也無處發力。只有標准明確了,這些問題纔能迎刃而解,外賣也就不能只圖『一時之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