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名師』牌成了業內的必然選擇?
今年暑假,南寧市民趙先生為上初二的女兒報了一個『暑期套餐』,裡面包含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為女兒量身打造的一系列學習課程。趙先生表示,起初只是想報個英語班,但孩子在做了培訓教育機構的測評試題後,結果不容樂觀。聽了經工作人員的分析和建議,他最終咬牙報了價值1萬多元的學習套餐。
而另一位低齡孩子家長報班的出發點則是『與其假期讓孩子到處瞎玩,不如來這裡學習』。一家培訓教育機構的前臺告訴記者,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更願意把培訓機構當做托管孩子的場所,是不是真名師並不重要,反正天天有人陪著學習,成績多少會有提高。
『目前小學生很多選擇大班教學,而初高中生則有不少選擇「一對一」式教學。』培訓講師陳桑(化名)告訴記者,對於前來諮詢的家長,機構會選擇對癥下藥。孩子年齡稍小的,就領著家長試聽一節課,課堂上老師只要做到有親和力、能與孩子溝通就行;孩子年齡稍大的,就盡量壓低其基礎水平,同時渲染昇學壓力,一番鋪墊下來,不需要推薦,家長自己就會搶著要『名師一對一輔導』,冠上『名師』的旗號纔能讓昂貴的課程價格顯得物有所值。
陳桑今年從北京一所高校畢業後回到家鄉南寧,並成功通過某連鎖教育培訓機構的應聘。在該機構名師風采一欄對其的介紹是:北京211高校畢業,已有1年教齡,但在采訪時,陳桑直言:自己入職僅1個月。
在陳桑看來,所謂『名師包裝』只是培訓機構的營銷策略之一,在通往『名師』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如何說服學生、討學生喜歡,『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訴求,你就是「名師」』。
基本上,低年級的學生並不在意教學質量,也不喜歡嚴厲苛刻的老師,所以老師需要摸清楚孩子的心理,簡單來說孩子們喜歡什麼,培訓機構就會盡量投其所好。陳桑的一位同事是負責試講班的,最常用的技巧是發獎勵,若同學們能在家長參觀的時候積極配合,就能得到他精心准備的小玩具。
『名師一對一輔導』,看似物有所值,但據陳桑透露,這是教育培訓機構『撈油水的法寶』。『一般來說,剛畢業或沒畢業的大學生教學經驗少,但上進心比較強,還肯用功,與初高中生之間也更容易溝通,機構通常會把這樣的新人講師安排到「一對一」崗位上。』陳桑說,『一對一輔導』一個小時收費約200元,而初入職的大學生只能拿到十分之一的提成,這些低成本、高回報的假『名師』自然最受培訓機構青睞。
『不能說是造假,只能說做生意打廣告時總要允許一定程度的誇張吧?』深圳一家培訓教育機構負責人楊明山告訴記者,打『名師』牌幾乎成了業內的必然選擇,『大家都說自己那裡有一線名師,只有你老老實實地說我這兒的師資大部分都是大學生,你覺得會有家長願意來報名嗎?』
楊明山透露說,由於課外輔導機構在廣告與硬件設施上花費過多,機構裡教師的薪資一般較低,很難請動真正資質優秀的老師,而且各類輔導機構中教師流動性大、更換頻繁成為教育培訓行業的通病:『可能廣告剛打出去沒多久,先前招到的資深教師就跳槽或是不乾了,只能找些不那麼資深的人來頂替了。』
師資亂象要靠市場自身的競爭來解決
去年12月,中國教育學會與艾瑞諮詢機構在北京發布了《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已經成長為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2016年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輔導機構教師規模達700萬至850萬人。
近萬億元的市場份額背後是巨大的利益誘惑,這塊『大蛋糕』也成了無數企業眼中的『唐僧肉』。該《報告》調查發現,我國的輔導機構,行業集中度低,數量眾多的中小型機構佔據絕大部分市場,在8000多億元的市場規模中,還未出現任何一家機構擁有超過1%的市場份額,說明了這一行業的碎片化特征。同時,家長對輔導機構教師的認可度普遍偏低。調研中,有近三成家長對輔導機構教師的整體專業素質持質疑態度,家長對於輔導機構教師流動性大也表示了普遍性的擔懮。
面對數量眾多的教育培訓機構,相關部門的監管就有些力不從心了。據了解,目前市場的教育培訓機構基本上都屬於非學歷教育,教育部門對於非學歷教育辦學許可證的審批權已下放到各縣區,縣區教育部門依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審批,對辦學環境、辦學設施、師資力量等都有一定的規范要求。
記者在南寧市青秀區教育局采訪時了解到,教育培訓機構在申請成立時需要提交教師的資質證明材料,而且明確必須是相應科目的、具備教師資格證的老師,大學生授課一般是不允許的。
『我們轄區管轄著大概205所學校,不可能一個個去審查,也可能我們剛檢查過,他第二天就增加教師,卻沒有按要求來我們這裡補辦材料,進行備案。』青秀區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對於這種情況,他們每年會通過抽查或年檢的方式進行監管,查到不合格的會要求進行整改。
這名工作人員表示,面對不規范辦學的情況,更多地要依靠家長和群眾的監督,但目前教育局收到的對培訓機構的各類投訴中,非法辦學、無照經營或收費不合理、培訓效果不好的投訴居多,卻很少收到有關師資造假的投訴。
還有一些機構為了逃避教育部門的監管,打起了擦邊球。南寧市工商局辦公室張主任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有人在工商注冊時是申請開辦文化傳播、文化諮詢類的公司,經營范圍裡也沒有寫培訓,最後卻辦起了教育培訓。如果接到這類機構師資造假的投訴,工商部門沒有相應的執法標准,只能轉給教育部門去管。
但按照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各部門只監管本部門審批、注冊的培訓機構。青秀區教育局工作人員明確表示,沒有在教育局登記的培訓教育機構並不在他們的管轄范圍之內。
『師資造假也可能涉及虛假廣告或是違法廣告,這塊歸我們管,如果發現這種情況,可以直接向我們「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專線電話反映。』張主任說。
在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劉明興教授看來,培訓機構師資亂象問題最終還要靠市場自身的競爭來解決,而不是政府監管。這一過程就像上世紀80年代,溫州和泉州的民營企業造假成風——生產紙糊的皮鞋等。盡管各級政府開展了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專項行動,但效果不明顯。到上世紀90年代以後,地方民營企業從簡單擴張,開始購並重組和品牌化競爭,質量問題就不是問題了。民辦教育集中的社會培訓機構也會遵循類似的發展規律。
『我相信家長是理性的,他們自己會比較選擇產品的質量。』劉明興說,培訓機構有典型的兩類,一類是針對公辦學校的競爭性考試,一類是提供多元化服務。前者的競爭性很強,市場信號非常明確和可觀測。如果一定要監管的話,那最好還是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就像溫州的鞋業協會一樣。
實習生鄒青青羅屹欽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