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23日電(記者李童游 蘇杭)『上車睡覺,景點拍照,回家一問什麼都不知道』。這句調侃,或許是傳統旅游時代的真實寫照。不過,伴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於旅游休假有了新的理解,上述傳統的消費觀念正在悄然改變。
從最初流行起來『以景點為賣點』的跟團游,到隨後興起『自己做攻略』的自由行,再到如今『根據個人興趣愛好』的定制旅游,大眾對於旅游的定義早已不滿足於景點『打卡』,轉而追求一種將休閑度假及觀光游覽高度融合的全方位體驗。
『民宿可以說是最早感知到這一變化的行業。』借宿吧CEO夏雨清對新華網財經記者表示。
國人旅游觀念之變:從景點游到全域旅游
回顧我國30多年的旅游發展歷程,以景點景區建設和賓館飯店建設為主的景點旅游模式功不可沒。但是,在消費昇級的大背景下,這種方式逐漸開始走下坡路。
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曾在2016年中美旅游高層對話和第二屆全國全域旅游推進會上介紹了旅游行業的變化,他指出,目前我國景點景區旅游人數逐年下降,非景點景區旅游人數逐年上昇。像江浙滬這樣的發達地區,非景點景區旅游人數佔到65%以上,其他地方也有類似情況。我國正從景點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
如今,一種生活方式、一項有趣的活動、一系列美食,甚至是某些特定的氣候,都能夠成為吸引人們前去游玩體驗的一個理由。於是,很多人會選擇在一定的氣候條件下過一段舒適的異地生活,享受短期的度假休閑。
中國旅游人纔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范業正也曾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全域旅游的發展,必然帶來非標住宿的發展。
正是由於這種需求的存在,以住宿為導向的旅行方式正逐步興起。一些具備特色自然資源和布局較早的民宿也迎來了自身發展的黃金期。
據《2016-2017中國客棧民宿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大陸客棧民宿僅有30231家;及至2015年末,根據權威數據調查,這個數字已經變為42658家。到了2016年末,我國大陸客棧民宿總數達53852家。短短兩年時間,我國客棧民宿數量漲幅近78%。
從業者感受之變:小眾民宿逐步爆發
『民宿一詞的重點不在宿,而在民。它是有故事的,是在體驗一種文化。』小豬短租副總裁潘采夫這樣理解民宿。
今年8月1日開始執行的新版《北京市旅游條例》明確了民宿的概念,即城鄉居民利用自己擁有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住宅,結合當地人文環境、自然景觀、生態資源以生產、生活方式,為旅游者提供住宿服務的經營場所。
《北京市旅游條例》對於民宿的表述與上文提到的全域旅游不謀而合。『目前我國的民宿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和主要旅游景點周邊,而民宿向鄉村和更多地區下沈的趨勢也非常明顯』,潘采夫介紹,『大城市周邊的美麗鄉村型民宿增長迅速,質量也在不斷提昇。比如像神農架那樣環境優美、空氣潔淨的度假勝地,或許是民宿未來的重要增長點。』
作為民宿行業的親歷者,松贊系列酒店創始人白瑪多吉觀察到了這樣的現象,『2008年之前,入住松贊系列酒店的有80%以上都是外國人。那時候像松贊這類主打文化牌的民宿還不太能被國人所接受。』
但近年來,這一現象已逐步發生改變。直到去年,入住松贊系列酒店的外國人比例降到了30%以下,其餘都是中國人。『這是我做文化酒店這17年來最明顯的感受,』白瑪認為,現在國人對於旅游的要求要比原先高很多,『會追求更高品質的體驗。』
『民宿之所以能夠區別於傳統酒店發展起來,正是滿足了消費者「多人」、「多天」和「個性化」的需求。』途家公關總監唐挺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相比酒店一間房只能住兩人的情況,民宿能夠滿足多人共同出游的住宿需求;民宿通常都配備有廚房、冰箱、洗衣機等生活設施,能夠提供短時期像家一樣的生活體驗;個性化主要是指民宿主人對於房間的特殊布置,通常都具有本地的文化特色,是住酒店所不能感受到的。『其實民宿與傳統酒店是互補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