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者多為年輕人
為了進一步了解通過微信組織旅游的狀況,記者隨後與趙先生的『轉行』同事劉女士取得了聯系。
劉女士告訴記者,她現在已經不從事旅游方面的工作了,在家當全職媽媽。盡管如此,劉女士還是向記者介紹了通過微信組織旅游的一些情況。
『「微信組團旅游」確實不好做,而且風險很大,但是肯定可以「發點小財」。』劉女士告訴記者,『前幾年微信剛剛興起的時候,大家並沒有想到用微信組織旅游,只是自己一個人跑,一個一個客戶打電話。當時是聯系學校或者是企業單位,看看有沒有組團旅游的。我的人脈關系比較廣,買火車票、機票都比較方便,而且和目的地的導游都保持著很緊密的聯系。』
『通過微信組織旅游之前,我一般是跟團去,既當導游又當領隊,不強制購物,就是去玩,加之當時的價格比旅行社便宜一些,口碑很好,很多人慕名而來,也就慢慢做大了。後來微信盛行就用微信組織旅游,把消息往朋友圈一發,參加的人少則十幾個,多則近五十。游客數量一多就是個很大的問題,買團體票有時候買不到,必須要求開具單位證明或者旅行社證明纔能便宜,導致有一次自己還倒貼了1萬多元進去,就是為了留個好名聲。』劉女士說。
劉女士還告訴記者,她經營旅游業務包括兩種,一種是盈利性的,一種是非盈利性的。非盈利性的主要是跟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出去玩,一般不做預算,時間很自由,住的也比較好;盈利性的就與旅行社差不多,有報價、行程安排、入住信息、時間安排,之後還出了一個價格浮動,價格浮動主要是機票的價格,也就是一兩百元左右,不會貴很多。出發地和目的地都有人接送,每次都是行程結束後與目的地的導游結算,都是按照趟次來算錢。
個人通過微信組織旅游是否存在安全風險?對於記者提出的這一問題,劉女士的回答是,『當然,這就是為什麼我現在不做的原因。我也很怕出事,畢竟是人出門旅游,又不是寄快遞。每發一條旅游信息,我都會在下面加一句「人身安全自負」,畢竟我是個人做,沒有公司幫我承擔後果,我自己也負不起責任』。
據劉女士介紹,通過微信報名參加旅游的都是年輕人,幾乎沒有中年以上的游客。中年人都擔心發生意外,只有年輕人渴望和同齡人出游,交到更多的朋友。『我們一般不開設盈利性的出國游。如果開設盈利性的出國游,人身安全更無法保障,國外那麼亂,說不准出什麼事。我通過微信組織旅游的熱點城市是北京、西安、成都、昆明』。
『我們聯系好的導游會帶游客去一些人少但是風景比較獨特的地方,避開那些嘈雜的地方。由於我們沒有強制購物這個環節,所以游客觀光的時間是比較寬松的。這可能就是我們的特點吧。』劉女士說。
盡管做過微信組織旅游業務,但劉女士認為最好不要選擇『微信組團旅游』,要把安全把握在自己手裡。
『根據我的從業經驗,我相信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整頓和更新換代,旅客出游將會越來越安全,旅游市場也會越來越規范。』劉女士說。(記者杜曉實習生涂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