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擁有幾十萬件有效發明專利,不少仍藏在深閨人未識——
如何喚醒高校沈睡的高價值專利
一件發明專利許可使用費5億元,這是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研發團隊發明新型發泡劑的價值;中南大學周宏灝院士『個體化醫學基因檢測技術』7件發明專利,轉讓費1.8億元;西南交通大學磁懸浮二代工程樣車專利技術合同簽約超1億元……今年以來,記者在山東、湖南、四川多地采訪發現,許多高校的高價值專利成果成功實現了轉移、轉化,結果令人欣喜。
不過,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一些高校的專家們表示,相較於我國高校擁有的幾十萬件有效發明專利而言,這些成功的案例仍是鳳毛麟角。高校不少高價值的專利成果仍處於沈睡閑置狀態,亟待喚醒。
高校科研成果有『富礦』
2017年4月,畢玉遂領銜的研發團隊創造了山東省專利許可費的新紀錄:他們的『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發明專利被山東一家新材料技術公司以5億元買斷20年獨佔許可使用權。
『我們十餘年的研發成果轉變成高價值的專利,然後高價轉讓,這不僅是我們研發團隊的功勞,知識產權管理部門也功不可沒。』畢玉遂告訴記者,多虧了知識產權部門的挖掘和運營,纔讓他們團隊的心血沒有『藏在實驗室無人識』。
據畢玉遂介紹,由於缺乏相應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我國聚氨酯產業的發展長期被國外公司『牽著鼻子走』,每年承受著極高的專利使用費。從2003年起,他們的研發團隊開始著手研發新型發泡劑。2011年,經歷數千次失敗,他們成功研發了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但是,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的創新成果如何轉化卻成了畢玉遂的一塊心病:『在提交專利申請的時候,需要說出具體的制備方法、基本原理等詳細的技術路線和過程,如果沒有專業人員來幫助申請專利,只要露出"無氯氟""化學法"等關鍵幾個字,一些有技術積累和專利布局的國際大公司,靠公開的信息就能從中獲得啟示,不出幾年就會破解其中的關鍵技術,創造出新的替代技術。所以我一直不敢提交這方面的專利申請。』
但是,如果不申請專利保護,他們的研發成果就很難走向市場。直到2016年4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山東省知識產權局的工作人員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畢玉遂團隊的情況,剛好國家知識產權部門在挖掘和培育高價值專利,於是他們便迅速協調組織了專業知識產權服務團隊,主動上門為畢玉遂研發團隊開展服務,圍繞該技術已經提交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4件和PCT國際專利申請1件,成功構建了較為完整的專利保護體系,為高價值專利運營奠定了基礎。
最終,經過專業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聯合評價,此項創新成果的專利許可費用確定為5億元,並在談判中被許可企業所接受。因為該發泡劑可廣泛應用於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發泡,可應用於床墊、沙發、汽車座椅、冰箱、空調、集裝箱、供熱管道等,既清潔環保又可降低能源消耗,經濟價值巨大。
『畢玉遂研發團隊的成功案例,是國家知識產權局近一年多來挖掘和培育高價值專利的一個縮影,說明高校的科研成果有"富礦"。』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管理司司長雷筱雲表示,高校是我國科技創新資源和人纔資源最為豐富的地方之一,隨著我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大部分高校規定將不低於70%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淨收益劃歸成果完成人或科研團隊所有,作為獎勵和再研究基金,專利人實施專利轉化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高校的高價值專利培育和挖掘工作正當其時。
除了上述的例子,國內高校有一大批代表性的高價值專利成功實現了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比如2017年5月,同濟大學將該校王佔山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裝置』的6件發明專利,以3800萬元的價格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