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廈門8月18日電 下暴雨就在城市看海,臺風來了就斷水斷電,反復開挖的『馬路拉鏈』,遍布街道的『空中蜘蛛網』,頻發的地下地上問題讓城市『裡子』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如果說『面子』是城市的風貌,那麼『裡子』則是城市的良心。如何治好『裡子』的『病』,廈門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摸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經驗。
政府令讓管線住進『集體宿捨』
通過在城市地下開闢一條公共隧道,集中鋪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地下綜合管廊不僅可以集約利用地下空間,更能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早在十二年前,廈門就開始了對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的探索。2005年建設翔安海底隧道時,廈門就同步配套建設了乾線綜合管廊。兩年後,湖邊水庫片區結合島內舊城改造過程中,廈門修建了全省首條城市乾支線綜合管廊。
為探索地下空間『多規合一』,打造城市未來『主動脈』和『生命線』,廈門市將規劃建設乾線、支線綜合管廊超過300公裡,形成具有廈門特色的『市政走廊』大系統。
從建設地下管廊系統初探,到如今已建成投入運營的乾線、支線綜合管廊29.48公裡,廈門在十多年的時間裡,完成了城市規劃藍圖的近10%。
看似按部就班一帆風順的推進背後,卻有著許多讓城市規劃者頭疼的麻煩事,如何讓管線成功入廊便是其中之一。
『很多管線因為歸屬管理等原因,地方政府在協調時往往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在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總工程師王艷艷看來,不論是外部客觀原因還是內部利益驅使,各管線單位從眼前成本出發,自顧『一畝三分地』的做法,是管廊工程推進初期遇到的主要障礙。
據廈門市政府規定,管線入廊就要繳納相應的入廊費和運營費,在已有管線尚未損毀的情況下,讓管線單位再增加這部分的額外開支,似乎並非易事。
除了對各管線所屬單位的極力勸導,以政府令的形式強制管線入廊對廈門市推進綜合管廊工程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新開發和規劃的管廊區域,如果有管線經過,那它就必須入廊。對於老城區的已有管線,如果有整改治理需求則要借此將高壓線、架空線管廊化。』
王艷艷告訴記者,比起裸露在外,入廊的管線壽命至少能提高2到4倍,相較於管廊建設投入的巨大資金,入廊費用也只佔到30%左右,大部分的成本是政府在承擔,對企業長期發展來看,入廊不僅讓管線更加安全,同時也是一種成本的節約。
管廊這個名詞或許很多老百姓並不熟悉,然而它在保障我們日常生活和城市正常運轉方面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看似冰冷的政府令背後卻有著細膩的民生溫度,而這也正是政府不遺餘力推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