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寧夏中衛鳴沙村:靠移民扶貧 借旅游致富
2017-08-16 20:35:49 來源:國際在線  作者:孔傑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采訪第一任村支書馬德

  國際在線報道:位於黃河岸邊的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的鳴沙村,是一個生態移民村。2012年10月以來,這裡先後從海原縣的甘城鄉、李俊鄉和李旺鎮移民151戶,共704人。聊起搬遷前的生活,鳴沙村的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馬德感慨不已:『搬來以後,這裡的基礎設施是特別好的。當時我們在老家的時候,那個地方是十年九旱、道路不通,孩子上學都非常困難。有好多人都自發移民,因為乾旱,還有的外出打工,在這裡村上留下來的都是留守老人和兒童。上學都在鎮上十幾公裡以外的地方,非常困難。老百姓就業也比較難,離鄉鎮醫院(也)都比較遠。』

  搬到鳴沙村後,條件好了很多:路通了,學校就在村裡,還建了醫療室。可是大家開心之餘,又發現了一個問題:靠什麼生活?村支書馬德發現,鳴沙村距離全國5A級風景區沙坡頭只有兩公裡,為什麼不嘗試著做一些和旅游相關的產業呢?2014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將這一想法付諸實施。馬德說:『這是政府當時給我們建的三套農家樂,從2014年的10月份進行試運營,想著依托這個區位優勢,我們就發展農家樂這個產業,看看希望。第一年,2014年「十一黃金周」,我當時就是(讓村民)經營的這個,以這個為中心,帶動我們村上十家老百姓也進行這種農家樂。當時那年,游客特別多,來住宿,吃住都比較緊張,我就是讓我們村子裡自發組織起來,讓他們都乾。「十一」(黃金周),可能毛收入就是一萬多。當時老百姓這麼一乾,都嘗到了這個(甜頭),這個旅游飯這一塊啊,能做!』

  即將投入使用的休閑客棧

  嘗到甜頭之後,鳴沙村村民們的生活頓時有了奔頭。村委會和寧夏穆鄉韻味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村民把閑置的房子租給公司,並由公司改造成統一的樣板房,裡面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客房一年的租金是3500元,目前由公司統一經營。五年後,客房將整體返還給村民自主經營,不收取其它費用。

  就職於寧夏穆鄉韻味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的馬小蘭,是鳴沙村當地的農民,她每天負責打掃樣板房。她說,比起原來在家裡種地,現在不光收入多了,而且要舒服很多:『外面曬得很,這裡面也不苦,也不曬,工資也還行。就是感覺好,對這個公司發展有信心。比外面打工好一點。外面掙多掙少的,你還要花嘛,這兒掙多掙少不花嘛,就是這麼個方便。』

  采訪返鄉創業者?文弟

  馬小蘭所說的方便,對於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種吸引力。在收入不減少的同時,如果可以離家更近,何樂而不為呢??文弟在廣東讀完大學之後,就留在了廣東工作。如今看到村裡發展得紅紅火火,他也回到家鄉加入了穆鄉韻味公司。作為村裡少有的大學生,?文弟的回歸,讓鄉親們對家鄉的旅游業信心大增。而?文弟自己也有了更加明確的發展目標:『因為這裡不是一直發展旅游嗎,而且離沙坡頭景區近,前景應該還是不錯的。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現在靠近這個旅游區,就靠旅游來發展。這前兩年時間,全力地支持這個公司,因為畢竟是村子上招商進來的。如果它起來的話,能夠帶動村子上的村民一起致富。然後我們後面在建商業街,商業街建好之後,我打算自己在那邊弄個商鋪,自己在這裡工作的同時,也搞點其它的。』

  盲人歌手羅發軍

  在穆鄉韻味假日酒店的二號餐廳,我們遇到了盲人歌手羅發軍。從小就愛唱歌的他,如今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回族山花兒』的代表性傳承人。作為酒店的一名工作人員,羅發軍經常會為來度假的游客獻上這種極具當地特色的歌謠。歌聲悠揚而高亢,正如鳴沙村蒸蒸日上的旅游事業,而能夠為家鄉發展盡一份力,羅發軍告訴我們,他非常開心。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