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砥礪奮進的五年]南寧:試點"海綿化" 綠城"會吐納"
2017-08-15 18:10:23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駱萬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試點『海綿化』綠城『會吐納』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南寧訊 (記者駱萬麗通訊員陳燕實習生邱小玲)從曾經的『雨季看海』『旱季喊渴』到現在『如同海綿般自由呼吸』——兩年多來,南寧市通過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推動城市綠色發展,成效不斷顯現。目前,南寧市海綿化改造已向居民小區和區直、市直單位推進,到今年底將基本完成國家第一批16個試點城市中最大的海綿示范區建設。

  2015年4月,南寧市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國家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名單,正式開啟了系統性建設海綿城市的步伐。南寧市海綿城市與水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就是形成大量的『海綿體』,比如河、湖、池塘等水系以及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設施。雨水將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淨化、回用,最後剩餘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准,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以『治水、建城、為民』為總體工作要求,南寧市創新工作方法,紮實有序地推動了海綿城市試點建設——

  『點』『面』結合。目前建成那考河(植物園段)片區、石門森林公園片區、青秀山片區等3大海綿城市建設片區,連片效應不斷強化。

  『新』『舊』結合。新區建設重點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控制性指標,舊區建設以問題為導向,重點解決片區內的水體黑臭問題和內澇問題。

  『裡』『面』結合。結合舊城改造和道路更新,對現有合流制地區進行改造,實現雨污分流,城市新建地區采用分流制;『面』方面,結合園林景觀效果對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進行優化設計。

  『軟』『硬』結合。建立市區防澇預警監測信息系統、氣象監測服務系統、內河防汛預警系統,實現了從空中-地面-地下管道-河道多位一體的內澇預警監測智慧化管理。

  一項項措施的落實,一批海綿城市試點項目讓城市發生美麗蝶變,也讓市民從中受惠,市區的海綿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那考河,清水潺潺,鳥語花香,這個曾經泛著黑水的小河溝,如今『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親』;南湖環湖步道,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成為市民休閑鍛煉的最佳去處;青秀山蘭園,水霧繚繞,美不勝收,園內雨水回用每年1.1萬噸,節省提水費用120萬元……

  截至7月31日,南寧市已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項目109個,累計完工率53.7%;在建項目39個,前期項目55個,已完成內澇點整治26個,示范區內黑臭水體已消除14.5公裡,佔示范區黑臭水體長度的85.8%。目前,南寧市海綿化改造正向120個小區以及自治區、市直機關辦公區推進。

責任編輯:孫宇

【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