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節水農業的廣西實踐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唐廣生
題記:根據國家水資源發展規劃,未來15年農業可用水量將維持零增長,保障農業灌溉用水的難度不斷增加,農業缺水比缺地更加嚴峻。我國如何以佔世界6%的淡水資源,生產出佔世界25%的農產品,養活佔世界21%的人口,確保『飯碗端在自己手裡』?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以有限的水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已是必然的選擇。
近年來,廣西積極行動,因地制宜,在發展節水農業的道路上大膽探索,形成了特有的『廣西實踐』。
政府主導節水農業成『一號技術』
8月5日,烈日高掛,天氣悶熱。在距離南寧市90公裡的隆安縣那桐鎮那門村,連片5000畝的火龍果生機勃勃,蔚為壯觀。
這是廣西農穗農業有限公司的火龍果基地。記者見到,一排排黑色細管均勻地鋪設在火龍果架下,細管表面一個個滴灌眼安靜地滴著配了肥料的水滴。
工作人員小鄧說,這就是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鋪設了細管的地塊,只需推閘、放水、擰開關就可以了。每畝可以節水50%,節肥三四成,還省了不少的人工費用。』
自治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賓士友介紹,5年來,廣西已推廣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面積373.12萬畝,位居全國前列。
記者了解到,相對於北方地區,廣西水資源總量較為豐富,但由於降雨量的時空分布不均,全區降雨70%集中在夏季,導致廣西農業灌溉用水出現季節性、區域性缺水,全區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常面臨秋冬春三季連旱,旱災造成的損失佔自然災害總損失的60%。
嚴峻的現實讓自治區領導認識到,必須把發展節水農業納入政府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打好農業節水『硬仗』。
為此,自治區土肥站節水科以及節水灌溉技術服務中心應時而生,整合人纔資源,為廣西以節水灌溉施肥為重點的農田節水工作注入活力。
5年多來,全區累計安排專項經費2806萬元,建立了117個高標准示范基地,與66個項目縣簽訂責任合同書,確保示范任務完成;選取了12個縣市區建立了36個農田土壤?情監測點;邀請國內外專家教授前來舉辦培訓班,培訓人員2萬多人次;發動社會力量投入3億多元,形成了『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參與和市場運作』的節水農業發展機制。
自治區土肥站節水科負責人欣慰地告訴記者:『大力推廣高效節水新技術,目前已成為廣西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發展的「一號技術」。』『節水增產、節水增效』的理念在各級農業戰線領導中已『入腦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