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中國反貧困斗爭的偉大決戰
2017-08-14 08:44:18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根稻草拋不過牆,一根木頭架不起梁。扶一把,送一程,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為反貧困斗爭凝聚無堅不摧的偉大力量

  入夜,秦巴山區深處的甘肅宕昌縣。微弱的煤油燈下,一個男人攥著木炭,在坑坑窪窪的泥牆上一筆筆畫著:

  車頭、車輪、車廂……粗糙的牆面上,浮現出一列火車的輪廓。

  『這就是火車?』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女兒,一輩子從未見過火車模樣的農民楊尕女,問專心畫畫的丈夫。

  『是啊。聽說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不知道咱這窮山溝裡,啥時候能見到真的火車?』男人說。

  大山深處畫火車——這是20多年前一個閉塞的貧困山區農民對山外世界最深切的渴盼。

  門前萬重山,抬腳行路難。在其他類似的連片特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指望仿佛山間游絲般的小路,總是被連綿不絕的大山吞沒。

  要致富,先修路。從蘭州到重慶修一條連接西北、西南的鐵路大通道,秦巴山區正是關鍵節點。

  然而,讓牆上的火車變成現實,談何容易。

  這裡的地質屬於隧道施工領域的世界難題。以最艱巨的胡麻嶺段為例,地層含水量最高達28%,堪比『水豆腐』,不時湧水、湧砂,嚴重時甚至如泥石流般掩埋隧道。

  在鐵路隧道施工中享有盛譽的德國專家,曾專門自帶頂級設備和施工團隊到胡麻嶺應戰,以失敗告終,離開時留下一句話:『不可能在這種地層中打隧道。』

  然而,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大家庭裡,扶貧從來不是一個地方、一個單位、一個人的事。『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大扶貧格局完整地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扶貧道路上,再難的障礙也能跨越。

  於是,千裡蘭渝線,集結了10萬築路大軍——全國最優秀的專業技術人纔、最富經驗的作業隊伍、最先進的機械設備。面對前所未有的高風險地質狀況,堅韌頑強的建設者們擠牙膏般一點點向前推進。

  2017年6月19日,胡麻嶺隧道終於貫通了!蘭渝鐵路在歷經近9年的艱苦奮戰後,一舉掃除了全線開通的最後障礙。

  這條鐵路,從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規劃中走來,從20多年前貧困農民牆上躍出,終於在中華民族反貧困決戰中貫通,給沿線數百萬貧困人口送上最珍貴的禮物。

  『沒有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政治優勢,沒有黨和政府對貧困地區的深切關懷,類似蘭渝鐵路這樣高投入、高難度的「扶貧路」如何能修得成?』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主任黃承偉感嘆。

  集中力量攻堅是優勢,對口幫扶同樣是我們的優勢。作為祖國大家庭的兒女,你幫我一把,我扶你一程,目標就是實現共同富裕。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

  站在自家寬敞的小院裡,63歲的謝興昌可以望見鎮區一排排新房,寬闊的馬路直直伸向遠方的賀蘭山。

  『當年那個「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砂石跑」的荒灘,要是沒有福建親人的幫助,怎麼能一步步變成如今的樣子呢?』

  謝興昌的感慨來源於21年前,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為組長的『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正式成立,『閩寧扶貧協作』大幕開啟。

  從那時起,一批又一批援寧乾部真心奉獻,數以萬計的閩商在寧夏創新創業,幾萬寧夏貧困群眾在福建穩定就業,創造出對口協作實現共同發展的成功范例。

  20年後,還是在寧夏這片土地。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推動東西扶貧協作繼續邁向新的征程。

  謝景軍,武警河南省總隊醫院的一名軍醫。一年的援助青海時間裡,他承擔的手術就有200多臺。2014年6月,謝景軍滿載榮譽回到河南。

  一進家門,同為醫生的妻子見面後的第一句話,讓他自豪與感動湧上心頭:『老謝,今年的援青任務下來了,我報名了。現在我把家交給你,我也要到青海為那些需要救助的患者盡一份力。』謝景軍將妻子擁入懷中。

  丈夫歸來,妻子接力。多少支援貧困地區的各界人士,如同這對質朴的夫妻一樣,捨小家為大家,為貧困群眾的美好生活不懈奮斗,有的甚至獻出生命。

  從江南魚米之鄉的浙江湖州,到大漠戈壁荒原的新疆柯坪,援疆乾部黃群超一門心思為當地謀脫貧。反復研究後,他決定把湖州生長發育快、繁殖周期短的湖羊引進柯坪,作為農民增收突破口。

  2014年底,在黃群超精心『護送』下,1600只湖羊種羊從太湖南岸啟程,踏上了數千公裡的『西遷之旅』。

  一路上,他和同事們不敢休息,每隔4個小時就要停車看羊,補充飼料和水。歷經三天四夜,輾轉7省份,1600只湖羊全部到達目的地。

  如今,這些湖羊已產出數千只羊羔,成了當地人脫貧的希望。

  2015年8月,黃群超突發心髒病栽倒在地,再也沒有起來。

  遺體火化那天,妻子汪素琴和兒子黃卓爾在當地種下一棵杏樹。兒子含淚一邊培土,一邊說:『爸爸,這棵樹就是你的眼睛,你可以一直守在這裡,看著這山、這水,這裡的百姓。』

  『來的時候是一粒種子,離別的時候要滿園碩果。』剛來援疆時,黃群超曾在日記本裡留下這樣的期待。

  他的一半骨灰,永遠留在了柯坪。

  大扶貧格局的優勢,還體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政策的快速精准實施。

  投錢——在財政轉移支付基礎上,為中西部地區專設了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17年資金規模超過860億元;

  派人——全國向各地貧困地區派駐了近80萬名幫扶乾部,與困難群眾同甘苦、共奮進,攥著勁瞄准脫貧目標;

  搬遷——自2016年至2020年,一次足以改寫歷史的大遷徙在中國大地進行,約1000萬貧困人口將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告別世代生活的貧瘠土地,走向新的生活。

  『我們都搬下山來了,今後的娃娃可能都不知道我們從哪裡搬來的,應該記錄一下村子的歷史。』甘肅省文縣豐元山村的木匠張代全不顧身體殘疾,當起了當代的『司馬遷』——寫『村史』。

  『豐元山村有四大姓,大多從清代嘉慶年間搬遷而來。窮了一輩又一輩,直到扶貧搬遷纔看到新的生機……』

  張代全筆下的村史,述說著豐元山村的變遷,折射的卻是反貧困斗爭偉大決戰的真實畫卷。

  ……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

  2000多年前,中國先人發出『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希冀,開啟了對溫飽和幸福的期盼;

  90年前,秋收起義的一支部隊翻越莽莽羅霄山後,抵達井岡山的茨坪,『紅軍來到掌政權,春光日子在眼前,窮人最先得好處,人人都有土和田』,開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反貧困斗爭的最初實踐;

  60多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反貧困提供堅實的政治制度保障;

  30多年前,改革開放大幕開啟,大規模人口脫貧邁入新進程;

  5年前,面對中外記者,習近平發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宣言,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鋒號;

  再過3年,中華民族將歷史性地擺脫絕對貧困,全體中國人將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的嶄新時代。

  千年夢想,濃縮於未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

  世紀擔當,扛在我們這代共產黨人的肩頭。

  百年初心不改,百年前赴後繼。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咬定目標、?力攻堅,我們一定能決戰決勝,創造反貧困斗爭的人間奇跡。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記者陳二厚、王宇、何雨欣、林暉、姜偉超、郭強、范世輝、楊洪濤、龐明廣、潘林青、鄒欣媛)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