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一樣的蒼穹本色,不一樣的『詩與遠方』
2017-08-09 12:09:04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劉夢 李笑萌 高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從遼闊草原,進軍『中央廚房』

  一頭牛和一只羊的現代化軌跡

  從走上大轉盤,到走下大轉盤,一頭牛平均花費8分鍾。一圈過後,10公斤新鮮牛奶便潺潺流出。

  在赤峰澳亞現代牧業有限公司的擠奶大廳,這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轉盤式擠奶設備上,每頭牛每天4上轉盤,每個大轉盤每次可容納80頭牛,整個公司日產鮮奶量達220噸。這些鮮奶被立即運往伊利、蒙牛等乳制品企業,經加工後,出現在全國各地的超市裡。

  泌乳牛捨、後備牛捨、斷奶犢牛捨、犢牛島、精料庫、乾草棚、趕牛通道、擠奶廳——在公司大廳,透過24小時監控器看到的這些場所,是每一頭牛行走過的軌跡。從出生到配種,再到產奶,一頭牛約需要23個月的時間。

  依托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優質豐富的牧草資源,不少企業將發展的目光投向這片廣袤的土地。而企業的大量進駐、先進技術的運用,也讓草原人民傳統的畜牧業,迅速步入專業化、集約化生產。

  赤峰澳亞現代牧業有限公司項目廠長沈青說,如今廣袤草原上的牧民們,再不似當年一般靠天吃飯。『種+養+加』一體化時代到來,讓每一個新開發出的項目、每一個新矗立起的工廠,都成為『牛羊的中央廚房』。

  距離赤峰400公裡之外,在世界著名的四大優良草原之一——錫林郭勒大草原腹地,一幢純白色的廠房裡,待宰、屠宰、排酸、分割、精深加工、清潔生產、速凍、冷藏、冷鏈運輸、冷鏈銷售,64道工序、18個關鍵控制點層層把關,每一只羊的軌跡,也被精密計算著。

  2016年9月,『國際標准化牛羊肉屠宰及精深加工項目』在錫林郭勒盟大莊園肉業產業示范園建成並投入生產,產業鏈條涵蓋了飼草種植、牛羊繁育養殖、品種改良、屠宰與精深加工等多個領域。整個廠區產地面積近5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

  寬闊的園區中,通體純白的廠房最為引人注目。走進廠房,世界一流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正在緊張作業中。數據顯示,整條流水線日屠宰肉羊1萬只,屠宰肉牛500頭,年加工生產10萬噸肉制品,年產值近50億元。

  『錫林郭勒大草原碧草如海、牛羊成群,是世界級的天然牧場,我們正在致力於讓這裡的牛羊肉加工業能夠與優質良種肉牛、肉羊相匹配,並將其轉化為高端商品。』在高度自動化的生產流水線前,大莊園肉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喜良說。

  對畜產品加工行業進行整合提昇,提高畜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畜產品附加值,將進一步引領帶動全產業鏈的提質增效。

  展示用的冷凍櫃裡,是精挑細選、精心包裝好的一塊塊羊肉。越賣越小,越賣越精,標志著產業從低端逐步邁向高端,產品從初級肉產品逐步邁向高端消費商品。隨著市場的不斷打開,售價和收購價相繼提高,最終獲益的是草原上的牧民。

  去年內蒙古牲畜存欄連續12年超過1億頭只,達到1.36億頭只,京津地區的優質牛羊肉產品超過一半來自內蒙古。同時,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和日益發達的配送體系,內蒙古新鮮牛羊肉在出廠後,可以迅速走上全國人民的餐桌。

  今天,人們通過手機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以對每一塊牛羊肉進行准確『溯源』。從遼闊草原邁向『中央廚房』,在科技變革和產業昇級中,草原上的牛羊所走過的軌跡,也成為一條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化軌跡。而這,也正在成為內蒙古蓬勃發展的加速度。

  『一種精神,它永遠不過時』

  一對姐妹和一支隊伍的赤誠初心

  『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和玉榮/我多想和你們一起/在暴風雪中/在大草原/看守公社的羊群』29年前的一個夏夜,海子寫下《遠方——獻給草原英雄小姐妹》,道出千萬人的心聲。

  在孩子被普遍呵護的當下,人們很難想象兩個平均年齡只有10歲的孩子能做出此番壯舉:

  1964年的一天,當暴風雪襲來,蒙古族少女龍梅和玉榮為了不使生產隊的384只羊遭受損失,趕著羊群在暴風雪中堅持一天一夜,直至暈倒在雪地裡。因為嚴重凍傷,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動人事跡,相繼被寫成歌曲、搬上舞臺、拍成電影,姐妹倆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

  53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女孩已經年過花甲。姐妹倆始終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用自身行動詮釋著愛國、敬業、責任和擔當。

  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編排創作的音樂劇《草原英雄小姐妹》謝幕時,響起了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走上舞臺的龍梅感慨:『我老了,但我仍然懷念草原、懷念家鄉,如果再讓我回到那一年,為了國家、為了集體,我仍然無怨無悔。』

  姐妹二人這些年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你們當時為什麼不把羊群丟下跑回家』。玉榮說:『那場暴風雪,有人說是奇跡,有人說不可思議,其實答案很簡單,珍愛生命,善待自然,是我們草原人民永遠不忘的信念。』

  2015年,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中,『草原英雄小姐妹』名列其中。退休後,姐妹倆沒有閑下,時常奔赴各地與青少年進行交流。玉榮坦言:『我知道,今天的孩子們同樣能夠做到,而且比我們做得更好。』

  『坐上我的勒勒車,帶你去從前,找到鳥熟悉的路,去看當年的草原……從此你會明白,我們的那首歌,為什麼永遠也唱不完……』由錫林郭勒烏蘭牧騎打造的民族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正在錫林浩特歌舞劇院上演。第一支烏蘭牧騎正誕生於錫林郭勒盟的蘇尼特右旗。一幕幕烏蘭牧騎人演出、勞作的動人場景,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回老一代烏蘭牧騎艱辛卻美好的舊時光。

  對於草原上的人們,『烏蘭牧騎』是一個永恆的符號:1957年初,自治區文化廳根據牧民群眾實際需求和牧區特點,提出在牧區和半牧區搞小型的、流動的、綜合性的文藝工作隊。它的名字就叫『烏蘭牧騎』。

  這絕不僅僅是一支普通的文藝隊伍。過去,他們在演出間隙,為牧民洗衣做飯、剪羊毛、照相甚至理發,今天,他們還在堅持宣傳、輔導、服務,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任憑時光流轉,烏蘭牧騎人始終用他們的熱血和汗水,溫暖和感動著草原上的人們。

  『我們活躍在草原、戈壁、農捨和蒙古包之間,每年演出不少於100場。絕大多數演員都在牧區長大,他們清楚地知道這裡生活的人們的習俗和他們的需求,在舞臺上表演的也都是屬於自己的、充滿感情的東西。』《我的烏蘭牧騎》主演烏日嘎說。

  60年來,烏蘭牧騎隊伍已經擴大到75支,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加至40人左右,出行工具從勒勒車變成了汽車,燈光舞美設施也逐步邁向現代化。此外,他們還走出了國門,將『草原舞臺之風』進一步刮向了世界。

  『今天,我們的演出條件有了飛躍式發展,旋轉式舞臺、燈光的加入,為演出效果增添了光彩。但是,烏蘭牧騎永遠和當初一樣,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烏蘭牧騎精神永不過時!』演員斯琴巴特爾每每說到『精神』一詞,都會情不自禁攥起拳頭。

  56歲的錫林郭勒烏蘭牧騎團長、舞蹈家孟玉珍清楚地認識到這支隊伍的使命:未來,還要不斷探索改革創新之路,創作出更多接地氣、揚正氣的作品。

  龍梅和玉榮早已不再是孩子,烏蘭牧騎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新鮮血液,但這一對姐妹和一支隊伍身上蘊含的精神,早已融入這片土地,化為這裡人們的信仰信念和自覺行動。它經過歲月洗禮,愈發歷久彌新。走近它,也就走近了內蒙古砥礪奮進的初心。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