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題:有序穩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貫徹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精神系列述評之四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對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作出了明確部署:要合理安排開放順序,對有利於保護消費者權益、有利於增強金融有序競爭、有利於防范金融風險的領域要加快推進。會議同時強調,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金融監管能力必須跟得上,在加強監管中不斷提高開放水平。
中國金融要服務好實體經濟離不開對外開放
『金融服務業是競爭性服務業,受益於對外開放,還要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金融業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由競爭機制帶來壓力、動力、進步和繁榮,會發展得更好。
開放帶來的變化是深刻的。周小川舉例說,當年我國引入外資銀行,最開始期望引入資本,回頭來看,國內商業銀行從競爭中學到了很多內容,為我國金融業帶來產品演變、市場建設、業務模式、管理經驗等一系列變化。後又通過競爭性股改上市,國內銀行的經營效率、資產質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較大提高。外資銀行的進入也帶來改革壓力,包括會計准則、監管標准等。
開放的大門,一旦打開就不會關上。當前,我國已有五家金融機構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中國金融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人民幣躋身國際儲備貨幣,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金融大國。然而,隨著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階段,特別是『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面臨新的任務和要求。
『金融的本質在於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服務實體經濟。中國經濟的轉型昇級和「走出去」,都離不開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支橕。』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和作用不斷上昇,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任重道遠。
找准『抓手』有序穩步推進雙向開放互惠互利
7月3日,繼『深港通』『滬港通』後,香港和內地金融市場迎來了『債券通』。這一舉措為全球投資者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總規模近68萬億元人民幣的債券市場的大門。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金融市場的深化,近年來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了不少實質性進展。然而,在風雲變幻的世界經濟環境和錯綜復雜的國內經濟形勢中,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需要有序、穩步推進。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傳遞的信息顯示,要有序推進資本項目開放,穩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近年來,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有所完善,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取得新進展,但風險和挑戰不可掉以輕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王軍提醒,金融業開放要注意找准切入點,把握好節奏,有序穩步推進。這樣纔能實現為實體經濟配置好資源、平衡好國際收支和內外需求的作用。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認為,本國貨幣國際地位的提昇,是成為大國並實現長期強盛的重要基石。人民幣國際化雖取得一定進展,但有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把人民幣作為一種資產配置,這對我國建立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提出新要求。
中國金融機構和市場日益呈現雙向開放之勢。今年以來,我國對銀行、證券、基金、期貨、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外資准入進一步放寬了限制,同時越來越多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在境內市場投資、融資。一方面,借助『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金融機構加速『走出去』,助力沿線國家地區發展繁榮;另一方面,中國也歡迎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和投資者『走進來』,共同發掘和分享中國經濟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