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砥礪奮進的五年】浙江桐廬蘆茨村:『濾』水『清』山變金山銀山
2017-08-06 23:15:02 來源:新華社  作者:沈錫權 商意盈 魏一駿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杭州8月6日電 題:浙江桐廬蘆茨村:『濾』水『清』山變金山銀山

  浙江省桐廬縣富春江鎮蘆茨村有這樣一條路——路的一邊清澈的溪水嘩嘩流過,溪邊蒼翠的山坡更讓人心曠神怡;路的另一邊,整齊劃一的民宿一字兒排開,主人們以農家特有的熱情接待著山外來客。

  『一邊是綠水青山,另一邊是「金山銀山」。』富春江鎮副鎮長華雪芬驕傲地說,『這就是我們名副其實的「兩山大道」!』

  如今的『兩山大道』並非來得輕而易舉,這背後是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更是農村環境治理實踐和保護意識漸入人心的長久積累。

  這裡的『垃圾』可當禮物送人

  杭州大型超市的貨架上,由桐廬縣農村生活垃圾『變身』而來的有機肥深受顧客歡迎。

  『這就是垃圾變廢為寶的秘密。』在蘆茨村的一處『垃圾資源化利用站』,桐廬縣環保局自然生態科科長葛丹指著一臺設備介紹,這樣一臺設備一天能處理約500公斤可腐爛的生活垃圾,經過一系列加工流程,『這些以前臭氣熏天、讓人頭疼的垃圾「身價」一下就提高了,現在還被當成禮物送人呢!』

  垃圾的後期利用離不開前端的正確分類。桐廬縣從2012年開始實施垃圾分類。『黃藍兩色垃圾桶簡化分類方法,加上「紅黑榜」等激勵措施配合,現在不管男女老少都知道如何正確分類。』葛丹說。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曾經的桐廬鄉村,正是這句順口溜的真實寫照。事實上,以『全域旅游』為目標的桐廬對污水治理行動得更早。

  在蘆茨村的村口,一個小型花園綠意蔥蘢,讓剛進村的人眼前一亮。走入其中,一間小屋牆上的屏幕顯示著總磷、氨氮、化學需氧量等指標。

  『看不出來吧,花園的下面其實是一個污水處理中心。』看到記者驚訝的表情,葛丹笑著說,2009年桐廬就開始治污水,之後的3年裡共投入約3.25億元建成污水處理工程1644個,全縣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為全國首創。

  小山村的班車直達大上海

  一輛滿載著260多公裡外上海游客的大巴又如期開進了蘆茨村,『畫中閣』民宿的老板娘陳敏和丈夫早已收拾乾淨房間,准備好農家土菜,等候著客人們。

  『2012年,我們村開通了直達上海的班車,每天兩班。村裡的民宿生意也更好了。我們家都預定到兩個月以後啦!』陳敏笑得合不攏嘴。

  陳敏家是近年來蘆茨村民宿蓬勃興起的一個縮影。『美麗鄉村的終極目標不僅要村美,還要民富。』桐廬縣農辦乾部侯志高說,4年前桐廬選擇了一批美麗鄉村建設基礎較好且有文化特色的村,進行民宿開發試點,同時提供一定資金補助,引導農戶進行民宿改造提昇。

  據統計,目前蘆茨村改造投入在500萬元以上的中高端民宿有22家,即使淡季時,每間房一天的房價也在380元以上。炙手可熱的民宿業帶動了許多青年返鄉創業,新理念讓民宿走上了有序經營和規范管理的道路。

  為整合集聚民宿資源,桐廬縣於2012年成立了包括蘆茨在內共3個村的富春江(蘆茨)慢生活體驗區。

  『截至目前,體驗區內的182家民宿有近4000張床位,2016年共接待游客110.9萬人次,旅游經營總收入達1.19億元。』華雪芬說,『民宿發展得這麼紅火,小山村開通直達大上海的班車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東漢隱士的『失落』和德國專家的流連

  與蘆茨村隔著富春江遙遙相望的,是東漢隱士嚴子陵在富春山麓的隱居地。作為當地的重要名勝,嚴子陵釣臺曾經是一些游客到桐廬的必訪之地。

  近幾年,這樣的情況正不知不覺發生著變化。作為村裡『農家樂』最早的探索者,59歲的蘆茨村村民朱金釵對此體會最深。

  20年前,朱金釵在自家小樓裡開了一家農家土菜館。『那時來吃飯的游客大都是來看嚴子陵釣臺的,吃完飯立馬就走了。』

  現在,當年的土菜館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充滿設計感的簡約4層小樓。樓內,『等風』『雲舒』『伴山』等11個裝修各異的房間已經開始試營業。

  『看到老家民宿這麼火,去年我從杭州市區回到村裡,把老房子推倒,花了300多萬元重建了這幢民宿。現在更多的人到桐廬,哪怕不去嚴子陵釣臺也一定會到蘆茨村來,所以我對未來很有信心。』朱金釵的兒子胡峰說。

  『這幾年蘆茨村的魅力不僅國內聞名,甚至讓洋專家都流連忘返!』桐廬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葉劍銘向記者說起了另一個故事。

  2016年9月,第八屆世界兩棲爬行動物學大會在杭州召開,這場專業的學術盛會匯集了一批國際頂尖專家。然而舉辦地因故臨時調整到了桐廬縣,一些德國專家得知消息後,對一個中國『縣』的接待能力抱有疑慮。

  『可後來的情況連我們都沒有想到,這些德國專家到了桐廬後,紛紛驚嘆中國的農村如此美麗和舒適,甚至在會議結束後還不願走,主動要求逗留了三四天,纔戀戀不捨地離開。』葉劍銘說,『事實證明,這種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協同前進的模式是可行的,也是必須堅持下去的。』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 喜迎黨的十九大

【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