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奶媽媽』面臨『政策的兩難選擇』
產假能否延至半年
8月1日至7日是世界母乳喂養周,眾多關注母乳喂養的人士在北京呼吁將產假延長至6個月,以提昇中國的純母乳喂養率,提昇人口素質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呼吁者包括醫生、公益組織成員和政府官員。他們的依據是,由於母乳喂養已被醫學證明的價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出生後6個月內的嬰兒實行純母乳喂養,不添加水及任何食物,6個月後可添加輔食,有條件的最好堅持母乳喂養到孩子兩歲或更久。
7月31日,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促進母乳喂養』高峰論壇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王山米這樣形容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初乳是我們的第一劑疫苗。』
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婦幼健康服務司副巡視員曹彬介紹,他們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知道產後復工仍需繼續母乳喂養的母親佔了76.83%,但能夠堅持下來的僅有28%。
我國是世界上女性勞動參與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許多職場女性利用工作間隙為孩子擠出母乳並儲存,被稱為『背奶媽媽』。對她們而言,產假制度是影響母乳喂養的重要因素。
2012年,我國的基礎產假由90天增至98天。2015年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訂後,各省份陸續修訂地方條例,延長了產假,但標准不一,多為四五個月。
一個月前發布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的一個目標是將6個月以下嬰兒純母乳喂養率提高到50%。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宋文珍說,這就需要完善產假制度——政策一方面規定了較短的產假,一方面又提出了純母乳喂養率的目標,『讓人面臨政策的兩難選擇』。另一方面,假如產假延長,又會對女性就業造成影響,這是政策制定中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宋文珍呼吁,母乳喂養與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促進母乳喂養不僅關乎個體的生活方式,也應轉變為『政府健康促進行動』。
『沒有什麼政策像促進母乳喂養政策這樣,它有利於兒童,有利於媽媽,而且有利於社會。當它減少各種疾病的時候,整個社會都直接從中受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指出,將產假增至6個月,不需要特別花費,只需要頂層設計就能做到。
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王丹華此前就呼吁過延長產假。她說,喂奶不是母親一個人的事情,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尤其是產假制度要有所保障。這位醫生所見到的無法堅持母乳喂養的母親,多數都是由於產後復工。
目前,有關中國純母乳喂養率的說法不一,不同機構的調查數字大相徑庭。8月1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與全球母乳喂養團體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評估的194個國家中,6個月以下嬰兒純母乳喂養率達到60%以上的有23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有3個國家達到了50%,中國不在其中。194個國家的平均值為40%。
2016年9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曾在7個省份的貧困農村做過一項小規模調查。就『母乳喂養堅持了多久』的問題,調查者詢問了近5000個孩子的監護人,回答不足一個月的高達35.5%。這個結果,讓調查者十分驚訝。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花楠曾在西部一省份詢問一位母親是否堅持純母乳喂養,得到肯定的回答,她很高興。但接下來,她立即見到這位母親給4個月大的孩子喂鹽水。她意識到,很多人對『純母乳喂養』的認知就是錯的。這也影響了各種調查的結果。
『我們很好奇,為什麼中國家庭會花上澳大利亞家庭兩倍以上的價錢去購買配方奶。如果他們能夠聽到母乳喂養對孩子大腦發育、胃部發育的好處,他們不會作這個選擇。』花楠認為,社會風氣的營造以及科學信息的傳播非常重要。
眾多專家指出,奶粉等母乳代用品行業的銷售或監管不當,導致這些企業滲透到醫院,跟母乳爭奪『第一口奶』地位,是影響母乳喂養率的一個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1981年通過的《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禁止在衛生保健機構中推銷這類產品。但現實中,企業通過各種手段突破約束。曹彬在衛生系統任職多年,她去過一家醫院暗訪,在產科門前的小賣部拍過兩張截然不同的照片。第一張拍攝於中午時分,貨架上堆滿了奶粉。她拍了照片,隨後進了產科與醫生們交流。兩個多小時後,當她來到同一個小賣部,卻發現貨架上的奶粉消失了。
『我什麼都沒說——這說明他們不是不知道,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還是有經濟利益關系在裡面。』曹彬感慨。
曾參與《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實施和監督項目的首都兒科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淑一指出,中國的《母乳代用品銷售管理辦法》發布於1995年,20多年間,社會和市場變化巨大,『1995年的法規已經不能適應2017年的社會了』,迫切需要更新。
張淑一說,如今這些企業回避代用品的害處,不談對孩子的慢性危害,宣傳『母乳喂養很好,但是奶粉也不錯』的觀念,誤導了公眾。
中國母乳喂養率的提高還面臨著其他挑戰。例如,大多數工作場所和公共場合仍然缺乏哺乳室,許多母親不得不在污穢的公共廁所裡哺乳。
『中國的女性工作比例非常高。工作是停止哺乳的重要原因。』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一諾說。她有3個孩子,因此對廁所裡哺乳留下了痛苦回憶。
花楠對記者說,每一個購物中心,每一個火車站,每一幢公共大樓,每一個工作場所,都應設有哺乳室。『讓孩子在骯髒的廁所吃奶,是挑戰社會底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