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我要幫難民兒童重塑生活』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只有自己纔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人大法學院畢業生董瑞祁(化名)在拿到碩士學位後來到了約旦,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志願者一起照顧敘利亞難民兒童並教授他們英文,『約旦的敘利亞難民營裡充滿了悲劇,但悲劇的另一面是他們仍需要去重塑生活,我們認為語言技能是其中一項重要工具。』
董瑞祁一邊聊著視頻,一邊發過來很多紮泰裡難民營的照片,『6萬多難民,超過半數都是兒童,他們做錯了什麼要遭受這樣的境遇?我當時就一個念頭,我要幫他們。』通過一個國際組織,他來到了約旦。
『我在紮泰裡難民營裡,體會到了希望真正的分量。』董瑞祁告訴記者,除了捐贈給他必要的物資外,為難民營的孤兒提供英文教育是每天工作的重點。『對很多敘利亞難民孤兒來說,禍福都是無法避免的,只能接受。但你會看到,無論如何困頓,這些幼小的靈魂從未放棄對美好的追求。這種精神對我的激勵,是任何書本上的故事都比不上的。』
董瑞祁的父母對他的選擇不是沒有過擔心。『家裡本來希望我畢業後去一間大律所工作,體面又多金,但這不是我內心渴望的精神狀態。』董瑞祁表示,自己會定期給家裡寄照片,打電話,父母也漸漸地理解他的選擇,『我回國不用愁賺錢,而現在為了支援項目,得不停寫郵件求助私人捐贈。有一天我收到了一筆來自父母的支持捐款,那一刻,我的感動真的無法用語言表達。』
實習記者袁璐J266
專家點評:
傳統的就業觀該改改了
『互聯網社會影響的一代,95後不急於工作也是很正常的』。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新聞業務主任方毅華說。她認為95後是互聯網黏度最高的一代,互聯網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互聯網解放了雙腿,彈性更大了,空間更廣闊,信息更多了,找工作也容易得多。所以他們想工作其實隨時可以工作,畢業就失業的價值觀已經過時了。』
方毅華認為,互聯網的發展衝擊了傳統職業,也深深地改變了就業觀,就業的方式與形式發生了轉變。『必須要在機關辦公,工廠裡做工就是就業嗎?看上去沒有坐在寫字樓裡,就不叫就業嗎?就業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衡量就業的觀念還是舊的。』
毋庸置疑,高校學科評估、專業認證、雙一流建設中就業率仍是一項硬性指標,那麼高校是如何統計就業率的呢?在一份中國傳媒大學2016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記者看到,就業統計類目包括簽協議、國內昇學、出國(境)留學、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志願服務西部、參軍入伍、待就業等8項。其中靈活就業、志願服務西部基本囊括了NGO項目、支教、翻譯、自由撰稿等工種,『但至少要開具一份自由職業情況說明纔行。』負責學生就業工作的柳帆老師補充說。記者了解到,這份『自由職業情況說明』只要有相應機構簽字備書即可。
盡管如此,在這份就業質量報告中,仍顯示有73個本科生選擇待就業。『每年的就業率統計情況差不多,但近兩年從接觸的孩子來看,選擇不就業的人數應該大大超過這個數字。』柳帆表示,雖然從學校角度很希望待就業人數越少越好,但高校就業情況統計體系仍給學生很大的選擇空間,不做強制要求。
事實上,日前58同城一項關於近半數畢業生選擇不就業的調查,已經關注到這一現象的普遍性。方毅華主任解釋道:『經濟基礎還是最堅實的後盾。』現如今95後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多有穩定收入,家庭條件也不錯。補貼家用不再是他們的工作目標。這些獨生子女在比較寬裕的經濟環境中長大,工作作為養家糊口的屬性在他們的觀念裡開始淡化,工作更多地成了展示個性化的平臺,他們有大把時間去孕育愛好,甚至實現夢想。
實習記者曲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