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信訪訴求分類處理將六步走嚴防"踢皮球"兜底"硬骨頭")
為厘清信訪與其他法定途徑的邊界、依法及時解決群眾合理訴求,8月2日,國家信訪局公布《依法分類處理信訪訴求工作規則》(以下簡稱《規則》)。
《規則》出臺後,信訪工作將發生哪些變化?群眾能獲得哪些好處?中國網記者為您梳理。
信訪訴求分類處理將分六步走
此前,因信訪與其他法定途徑之間的邊界不是很清晰,一些本該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問題湧入信訪渠道,造成信訪渠道不堪重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3年,中央下發了《關於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明確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基本厘清了行政系統信訪與司法體系信訪之間的界限。2014年下半年開始推進依法分類處理工作,進一步在行政體系內部厘清信訪與其他法定途徑的界限。
《規則》出臺後,信訪訴求分類將分六步走:第一步,群眾的信訪訴求由專門信訪工作機構進行甄別;第二步,轉送至有權處理機關;第三步,由有權處理機關受理;第四步,有權處理機關適用依法履職程序、其他法定程序和信訪程序三種程序處理;第五步,通過信訪復查復核糾正分類錯誤;第六步,對再次提出的信訪訴求進行甄別。
需要注意的是,『已經、正在或者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解決的訴求』,不在《規則》適用范圍內。
『依法分類處理將使解決訴求的責任主體和法定途徑更加清晰,在方便群眾反映訴求的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行政機關的工作職責、理順了信訪與其他法定途徑的關系,有利於更及時准確地解決群眾訴求。』國家信訪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張恩璽說。
分類處理規則環環相扣嚴防『踢皮球』
具體工作中,各部門是否會出現『踢皮球』現象?張恩璽表示,《規則》按照職責權限確定信訪事項的有權處理機關,是否受理、擬采用何種途徑受理以及法律依據都要明確告知信訪人。對涉及多個行政機關或者多個法定程序的重大、疑難、復雜訴求,專門信訪工作機構還可以組織協商合議,或進一步上報本級人民政府。
『這些工作環環相扣,都有明確的要求,可以有效地避免訴求在多個部門之間踢皮球或故意拖延扯皮問題。』張恩璽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規則》還進一步指出,對於屬於行政機關職責范圍,同時也可以通過訴訟解決的信訪訴求,行政機關不能一概不予受理。選擇何種途徑,應由當事人決定。
此外,在《規則》生效前已有了處理或復查意見的信訪訴求,如果信訪人提出復查復核申請,可由復查復核機關審查糾正;而對正在辦理、尚未作出處理意見的信訪訴求,如果不符合依法分類處理工作要求,辦理機關應主動改正。
信訪部門兜底解決難啃的『硬骨頭』
記者注意到,自2014年開展依法分類處理信訪訴求試點工作以來,目前,37家中央部委制定、公布了依法分類處理清單,30個省份的省直部門出臺了細化清單,26個省份出臺了分類處理工作規程,山東、河北等地將依法分類處理的成果寫入地方性信訪法規。
張恩璽表示,《規則》的出臺將使各地各部門分類處理工作機制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真正做到『確保各類訴求在法治軌道上得到妥善解決』。
實行分類處理後,信訪部門是不是變成了『收發室』?信訪乾部是不是成了『旁觀者』?對此,張恩璽解釋,實行分類處理後,信訪部門作為依法分類處理的入口,不僅要做好登記、甄別工作,實現准確分流;還要負責協調、督辦,推進訴求解決;對無法導入其他法定途徑或者按依法履職處理的『硬骨頭』,進行兜底解決。
談到信訪工作機構和有權處理機關在分類處理中的職責分工,張恩璽表示,根據《規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負責『轉』,即將信訪訴求轉送至有權處理機關,同時可以提出分類處理的建議;有權處理機關負責『分』,即明確處理訴求的法定途徑,並適用相應程序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