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地就有未來』
『對開發商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拿地,尤其是在熱門城市,有了地就有未來,拿了高價地可能會死,但沒有地一定會死,歸根到底還是市場的預期。』一位開發商表示。
從限購、限貸到限價、限售、限商,本輪調控步入『五限』時代。張大偉分析認為,目前樓市調控政策明顯收緊,針對土地價格的調控也層出不窮,限價、增加持有等政策非常多,抑制了土地市場的溢價率,但房企因為2016年銷售樂觀,補庫存積極性依然非常高,因此即便調控不斷加劇,房企對部分熱點城市熱點地塊的拼搶依然明顯。
有開發商表示,熱門城市土地供應有限,高價拿地雖然難受,但這麼多年來,很多高價拿地的企業並沒死,這就使得開發商寧可冒風險也不願意餓死,老百姓則是拼命要趕上買房『這班車』。
同時『規模』給房企帶來的最直接好處就是融資成本的降低。規模越大,評級越高,發債利率也越低。如綠地控股等『千億級房企』的融資成本不足5%,而一家普通房企的融資利率則一般在7%以上,沒有規模的中小房企很難生存。
時代地產總裁助理康峰預計:『未來可能根據企業規模來拍地,市場是「大魚吃小魚」。目前房地產企業有一萬多家,最後能存活的或許只有排名前十的企業。』
碧桂園、綠城、越秀等大中房企認為,政府『限地價』期間正是拿地好時機。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園已連續五個月拿地金額超過百億元,中海地產也連續兩個月拿地超過百億元。
老『地王』項目陷兩難
記者近期走訪多地發現,在『限價』等最嚴樓市調控環境下,一些往年『地王』項目正在遭遇入市難:一些繃不住的,以最高限價入市;一些開發商能繃住的,則持觀望態度,賭政策松綁的時刻。
在上海,融信中國2016年以超過10萬元/平方米的樓面價拿下全國單價『地王』——中興地塊。此後,為降低風險,融信將項目一半股權賣給萬科合作開發。融信中國負責人告訴記者:『計劃最早在2018年上半年,視市場環境決定是否入市。』
一些城市對新建商品住宅給出最高限價,如南京最高限價不能超過4.5萬元。有關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些實力較強、能挺住的企業持觀望態度,一些挺不住的企業,就以指導價格入市了。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廣州采訪時也發現,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期間出讓的10幅高價地塊,其中有四幅單價超過了當時周邊房價。在這10個項目中,只有『保利紅館』和『保利學府』實現盈利,有的項目銷售金額尚不能覆蓋拿地成本。樓面價高達3.5萬元/平方米的2013年廣州單價『地王』甚至目前尚無開發消息。
在其他城市,目前高價地項目的銷售情況也不樂觀。華潤置地華北區總經理蔣志生說:『我們在鄭州買地成本單價1.2萬元,但預售證只批1.6萬元/平方米,而附近的二手房都賣1.8萬元了。』
拿下合肥總價『地王』的文一房地產集團副總裁邱勝華亦表示,限價客觀上使『地王』項目難以入市。『我們現在的應對策略只能是控制推盤節奏,「地王」項目計劃在三年左右開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