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收費公路政策對比: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公路
『世界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公路,因為公路建設和維護都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公路交通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虞明遠表示,縱觀世界公路發展籌資來源,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收費,資金來自過路費。
在亞洲,中國、日本和韓國均依靠收費公路政策建成了全國高速公路網絡。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是歐盟典型的依靠收費公路政策建成高速公路的國家,另外,德國擁有高速公路12678公裡,針對12噸以上的大型卡車實行收費。
另一種是征稅,資金來自專項稅收或一般稅收。
美國主要以財政投資、政府主導的模式建設公路基礎設施網絡。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有三種,包括公路稅收、發行債券和公路收費。公路稅收是美國公路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約佔公路建設資金的70%,其他兩項分別佔20%和10%左右。美國1956年通過的聯邦資助公路法和公路稅收法決定征收各種公路交通稅(包括汽車燃油稅、輪胎稅、卡車購置稅和重型車輛使用稅),建立公路信托基金。鑒於美國公路網已經基本完善,目前公路信托基金60%以上都用於公路養護。
有人就會問,既然交稅了就不用交費,那麼。我們買車的時候交了車購稅,加油的時候交了燃油稅,為什麼用路的時候還要再交通行費呢?
對此,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向記者解釋說,成品油消費稅的收入並不是全部都用於普通公路養護,很大一部分給了航道養護、運輸管理、環境保護和新能源發展,甚至還要分給農民的農業機械柴油和漁民漁船柴油的補助。『所以,收費公路自身的養護管理、債務償還,包括社會資本投資的回收等等,就需要通過車輛通行費予以保證。』
王偉坦言,如果取消收費,全部由收稅來進行養護,油價至少增長3倍,實際上使用高速公路的人畢竟是少數,由全民來買單並不公平。
『「收費」體現了「用路者付費」原則,相對公平,而「征稅」則需要由全體納稅人共同承擔稅負。』虞明遠表示,『誰用路、誰付費』能夠有效解決不同用路群體的公平合理負擔問題,避免不使用高速公路的公眾分擔高速公路的建設和養護運營管理成本;也有利於政府將高速公路發展節約的資金用於非收費公路發展,更好地為公眾提供均等化的普遍服務。
交通運輸部表示,我國收費公路政策基於『用路者付費』原則,體現了『誰受益、誰負擔』的公平性原則。『實踐證明,收費公路也是一項非常符合我國國情的重要政策,是我國公路投融資領域的政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