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金寨縣位於響洪甸水庫下游,水域開闊,望不到頭,遠山起伏處,水面小島依稀可見,有的仍有人煙,那裡的村民來往出行,要劃著小船走個把小時纔能上岸。
上世紀50年代,在金寨縣境內相繼修建了梅山水庫、響洪甸水庫,縣裡最繁華的金家寨、麻埠等鄉鎮沈入水底。後來搬遷大潮中,少部分村民故土難離,又回到故地,有的進了城鎮,有的乾脆就住在庫區,住在島上。
七山二水一分地,在金寨縣,庫區貧困人口集中,貧困程度最深。不少沿岸的半島,三面環水,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薄弱。條件最差的要數位於響洪甸庫區的麻埠鎮齊山村海島村民組,那裡四面環水,形成孤島,但仍住有55戶232人,其中14戶33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如何讓庫區裡與外界隔絕的村民脫貧?如何不讓一戶貧困群眾掉隊?這裡展開了攻堅戰。
搬出來的,多措並舉穩得住
響洪甸水庫下游,麻埠鎮政府門口便是碼頭,從這兒上船到海島村民組有8裡水路,坐燃油汽艇得半個多小時。船行處,偶爾會見到三兩村民駕著小船經過。路遠,關鍵難行,對村民來說,裝有馬達的簡易小船,是他們出行的唯一工具,遇上大風陰雨,只能留守島上。
漸漸地,海島依稀可見,在控制流域面積1431平方千米的響洪甸水庫,這裡和外界被20.08億立方米的湖水隔絕。
下船,登岸,仍然閉塞。穿過一片密林,聽聞一路犬吠,崎嶇坑窪地走了約2裡山路,纔到村民劉偉青家。正是中午,老劉在家炒茶葉,忙得一頭汗,幾間磚瓦房幾經修繕,仍顯破舊。
上世紀70年代,劉偉青隨父親來到麻埠鎮,遷徙到了海島村民組,父親去世後靠著幾畝茶園和山場,一家人基本糊個溫飽。3年前,老劉愛人查出腦膠質瘤,去年3月不幸去世,高昂的醫藥費將這戶島上人家陡然拉到了貧困線以下。
『老伴不在,兒媳改嫁,老母親90多歲了……』想起一年前愛人病故,老劉紅了眼眶,他10歲的小孫子在島上的教學點上課,每天接送孫子上學成了他最大的寄托。
老劉說,負擔依舊重,但這兩年,逐漸看到了希望。茶葉不愁銷路,鎮乾部幫扶銷售,他們來一次,就幫著賣一點,價格還不低。鄉鎮有養殖惠農的政策,老劉申請了100只雞苗,每只補貼10元,自己基本不用掏錢。
更主要的是,明年交房後,老劉就要住上新房了,按照當地政策,移民直補每人補貼2萬元,貧困戶安置費用每人2萬元,劉偉青一家4口人,總共16萬元,騰退住房宅基地補貼7萬元,再加上縣裡去庫存、鼓勵購房的政策,老劉在縣城購房,每平方米還可以領到800元補貼。
『靠著自己種茶耕作,啥時候能攢這麼多錢?』如今,劉偉青在金寨縣城購買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自己沒怎麼花錢就付了首付,剩下的貸款,由在合肥打工的兒子來還。
搬到縣城,老劉靠啥生活?麻埠鎮人大主席方華介紹,老劉的住房位於縣城的江店新城區,不少企業進駐產業園,按照政策,他們要優先安排貧困戶及子女就業。
其實,就要離開大半輩子生活的海島,老劉還是有些不捨。方華常來做工作,告訴老劉島上的茶葉還歸他所有,原有房屋暫不拆除,遇到生產季節,他仍可以回來種茶葉。最打動老劉的理由是:現在孫子要坐船到村子裡僅有幾個學生的小嶺小學上學,將來不用再一路蹚水,到縣城後學校的教學條件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