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新詞阿壩篇
【新詞釋義】文化扶貧
阿壩州將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資源與精准脫貧有機結合,把文化與演藝、旅游、工藝品等有機結合擴大經濟效益,增強產業『造血』功能,讓文化成為精准脫貧的『加速器』。
□桑木周本報記者徐中成
文化牽引脫貧有了『加速器』
【現場解讀】
筆尖輕輕觸碰畫板,順著線條勾勒出精美的圖畫。7月24日,壤塘縣中壤塘鎮覺囊唐卡傳習所,幾十名學員盤腿而坐,認真學習唐卡繪畫技藝。
23歲的格登拉姆是唐卡班的一名優秀學員。從鉛筆描圖開始,她狠下功夫,沒有半點敷衍。通過兩年的學習,她已達到中級繪畫水平,並能獨立完成從唐卡設計到繪制的整套流程。
兩年前,格登拉姆跟母親住在偏僻的牧場上,以放牧為生。缺勞力、牲畜少,是母女倆生活貧困的主要原因。
一個偶然的機會,憑著對唐卡的熱愛,格登拉姆成了覺囊唐卡傳習所的學員。『現在已基本掌握了覺囊唐卡技能,明年就可以靠給藏式建築上色、繪畫賺錢了。』格登拉姆說,這將是她走向社會的一門手藝。
覺囊唐卡傳習所建於2009年,創辦的初衷是希望通過讓家境貧困、待業的本地青年掌握一門手藝以改善他們的生活。目前,整個傳習所招收學員438人,大多為文化程度不高的貧困群眾。
阿壩是非遺資源大州,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個、省級非遺項目66個、州級非遺項目410個。
為將非遺文化產業做大,壤塘縣大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並投入資金。壤塘縣文體局局長王鳴濤說,通過挖掘整合非遺資源,壤塘已成立非遺傳習所13個,涉及唐卡、藏戲、石刻等不同領域和技藝,探索了一條農牧民不離鄉、不離村、不離土、不離牧的就業增收脫貧新模式。
阿壩州還廣泛挖掘各地的文化資源,打造提昇『一縣一節』民族傳統節慶品牌,把保護民俗文化和發展民俗旅游、文化演藝產業和開發傳統工藝美術結合,實現文化與生產力同步發展,讓脫貧有了『加速器』。如全州26個非遺生產性保護項目,實現年營業額收入達5599.3萬元,帶動4148人就業增收。
【延伸意義】
阿壩州文廣新局局長陳順清:特色民俗文化是當地群眾發展旅游產業的最大『富礦』。在阿壩的脫貧攻堅戰中,就要進一步借智借力,充分發揮文化優勢,打好特色民俗文化牌,讓文化大顯身手,並為脫貧攻堅提供精神支橕、創造產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