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助推市場拓展,吸引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
幾年前,人們還難以想象,自己家附近就有好幾家電影院,而電影院每周都有好幾部新片上映,可以在任何想看電影的時候,走進自己喜愛的電影院,看到風格、類型完全不一樣的新電影。今天,這一切已經成為國內大大小小的城市中人們文化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近5年來,我國電影市場保持穩定健康發展,電影票房以平均每年淨增100億元的速度上昇,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發展的主引擎。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492.83億元,比2012年增長188.66%。
自2012年開始,我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與美國市場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據統計,2012年我國市場為美國的25%,是第三大市場的1.125倍,2016年則達到美國的70%,是日本的3.3倍。
電影基礎設施建設的突飛猛進,為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提供了現實基礎。2016年底我國銀幕數為41179塊,是2012年的2.14倍,平均每天新增銀幕19塊,超越美國成為銀幕擁有數最多的國家。截至2017年3月,我國銀幕數達到44489塊,超過整個北美地區,從市場容量上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
移動互聯網時代,面對移動終端帶來的便捷視頻消費,如何纔能吸引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為觀眾營造只有在電影院纔能享受到的視聽體驗,無疑是最重要的。
當前,我國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全面實現數字化放映,其中3D銀幕38377塊,佔銀幕總數的86.26%。此外,新一代高規格影院建設也正在推進,IMAX、中國巨幕、ALPD激光放映、中國多維聲、杜比影廳等技術的應用得到推動,使這些影院在放映技術上居於世界領先位置。目前,巨型銀幕(IMAX和中國巨幕)總數已達616塊,其規模世界第一。
城市觀影消費水平提高了,邊遠基層群眾的觀影需求也必須得到滿足。2015年,我國實現了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全覆蓋,目前縣級影院銀幕數已達17720塊,佔總數的39.83%,影院建設實現了大中小城市全面覆蓋,結構布局更加合理。
互聯網時代借力行船,新業態帶來新體驗
曾幾何時,到電影院看場電影對觀眾來說無異於一項『大工程』:要提前到好幾家電影院查看正在上映哪些影片,都有哪些場次;找到了合適的電影院和影片,還要趕緊買票,否則臨到開場前再買,很可能票就賣光了,或沒有合適的座位……而如今,對於中國的觀眾來說,只要打開手機上的購票軟件,這一切都可以輕松搞定。
據統計,2016年互聯網售票已佔到我國76%的市場份額,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電影票價體系,有效地擴大了觀影人次。貓眼、格瓦拉、微信電影票……已經成為消費者再熟悉不過的購票平臺。
此外,基於各大互聯網購票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功能,也為電影行業更好地了解觀眾消費行為和市場趨勢提供了切實可循的數據結論和建議策略。通過互聯網鋪就的渠道,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意識到,只有了解和尊重觀眾的需求,纔能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並且以高效的方式進行宣傳營銷,實現觀眾和電影行業的雙贏。
互聯網+電影,還體現在網絡IP豐富創意來源、互聯網企業參與創投、利用網絡社交平臺進行電影營銷等多個方面。『幾年間,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各個傳統行業帶來的挑戰,曾一度讓人們談「網」變色。但實際上,中國電影產業在移動互聯網發展浪潮中借勢上行的經歷已經說明,開放積極的心態,不僅可以為傳統文化行業的發展贏得生存空間,更能為其培育新業態帶來新機遇。』騰訊影業副總經理陳洪偉說。(記者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