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電影銀幕數超北美 我國電影市場步入發展快車道
2017-08-01 09:01:39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我國電影銀幕數超過整個北美地區——

  中國電影市場步入發展快車道

  制圖:沈亦伶

  2012年,中國電影市場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隨著年初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每年引進的美國分賬大片由20部增加至34部。對於愛看美國大片的觀眾來說,每年能多看到14部美國大片,無疑令人歡呼;但對於中國電影行業來說,面對在全球范圍內勢如破竹的美國大片,是否還能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間呢?

  2016年,共有102部進口影片在國內上映,最終國產片取得了58.33%的市場份額,美國影片僅佔33%。中國電影在開放的格局中,打破了美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市場上平均佔據75%以上份額的絕對優勢,為世界電影文化的多樣性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為中國觀眾樹立了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信心。

  創作者與觀眾同構市場新形態,國產佳片看不完

  十八大以來,國產影片票房不斷刷新紀錄:2012年底,中小成本喜劇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首次將單部國產影片票房推至10億元以上;2013年春節,《西游降魔篇》將票房紀錄刷新為12億元;2015年暑期檔,《捉妖記》憑借精彩敘事和高工業技術規格贏得觀眾的喜愛,票房高達24.38億元;2016年春節,科幻影片《美人魚》吸引了9200多萬名觀眾走進影院,至今仍保持著33.9億元的票房紀錄……

  高票房的背後,是觀眾對國產影片認可度的提高,也是觀眾對觀影消費體驗的贊譽。熱門影片之外,呈現在大銀幕上的中國電影越來越多元化:《白日焰火》《百鳥朝鳳》等藝術類電影體現了中國電影不竭的創新活力;《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動畫電影,引發了難能可貴的『自來水』現象……豐富的樣式、日益攀高的藝術質量、不斷昇級的工業水准,中國電影的蛻變由何驅動?

  『電影界不斷深化產業化改革,激發內生動力,降低准入門檻,電影生產力得到充分釋放和激發。』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說。

  2016年8月,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兩大國有電影企業在10天內連續上市,國有電影企業與資本市場的聯姻進一步深入;與此同時,新興民營電影企業大規模湧現,成為我國電影產業的重要支柱;阿裡巴巴、騰訊、百度等新型互聯網公司紛紛成立電影制作機構,以互聯網思維融入電影業。

  據統計,中國電影創作生產領域的投資主體已接近2000家,有持續創投能力的創投主體超過500家,有力改變了新世紀初期以國有電影企業為基本主體的單一模式。2012年到2016年,平均每年生產電影故事片700部,2016年達到772部,故事影片產量穩居世界三甲之列。

  多類型、多樣化、多品種的創作格局,需要有充足的優秀電影人纔儲備為支橕。近年來,各高校、協會和部門陸續推進『扶持優秀青年電影劇本計劃』『青蔥計劃』等人纔培養項目,使得一大批優秀青年電影人脫穎而出。《戰狼》《北京遇上西雅圖》《滾蛋吧!腫瘤君》等若乾部高票房的國產片均為新生代電影人作品。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