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資源需求助推進口
公眾在習慣於『洋垃圾』這個說法的同時,卻忽視了對固體廢物的關注。事實上,固體廢物並不等同於洋垃圾,它們中很大一部分仍具有再利用價值。
『在過去特定發展階段,有一部分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在彌補國內資源短缺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環保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郭敬表示。
比如說造紙,我國經濟發展中紙和紙板的消費量猛增,從而導致紙漿生產和消耗量快速增長,但我國的森林資源相對匱乏。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琪說:『進口廢紙質量好,大多是木漿,經過循環利用,能制成較好的紙張。』此外,進口廢塑料等,也能一定程度上減輕我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
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我國進口廢紙2800多萬噸,與原木制漿比較,廢紙制漿減少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約24萬噸;進口廢鋼鐵、廢銅、廢鋁等金屬共約1400多萬噸,節能1300多萬噸標准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8.4萬噸、氮氧化物排放1.1萬噸。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化工制品企業存在『捨近求遠』的做法:進口廢塑料一噸約為1400元,而購買國內的廢塑料一噸卻要5000元。專家解釋,『主要還是因為國內的固體廢物分類不到家,品質得不到保證』。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體系,廢物回收主要靠小商小販完成,居民垃圾分類意識還未普及,導致國內固體廢物中往往是生活垃圾、廢紙塑料、石頭沙子甚至醫療垃圾摻雜一起,回收利用既費時又費力。
現實令人尷尬:一邊是屢禁不止的洋垃圾,一邊是國內不斷產生的『土垃圾』。環保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1.856億噸,而其中大部分的固廢沒有得到再利用。
『要立足國內,做好自己的事情,解決自己的問題。』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循環經濟科技轉化促進中心副主任曲瑞晶表示,《實施方案》的出臺,正值中央要求普遍推行垃圾分類的節點時期。杜絕洋垃圾,減少進口固體廢物也是為國內推行垃圾分類制度讓路,『如果我們將垃圾分類推行到位,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做好資源化綜合利用,替代進口固體廢物完全可行,甚至可以擴大到固體廢物出口』。(本報記者葉樂峰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