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洋垃圾為何能『漂洋過海』 如何堵住洋垃圾入境?
2017-08-01 08:58:2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艘滿載上千噸固體廢物的郵輪,從某國碼頭起航,駛抵公海與人接頭交易,再靠岸時已在我國口岸,通過偽報、瞞報、夾藏等方式躲避海關監管,或者直接『繞關』,即繞過海關私入國境。過去幾十年,在暴利的誘惑下,這樣的場景在洋垃圾走私者和我國海關之間反復上演。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進口固體廢物管理制度。洋垃圾為何能『漂洋過海』?如何真正做到堵住洋垃圾入境?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洋垃圾危害深遠

  『洋垃圾』是一個俗稱,而非專業用語,特指以走私、夾帶等方式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或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於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

  根據環保部2009年第36號公告,禁止類的固體廢物,也就是真正的洋垃圾,有12大項、80多個小項,包括廢動植物產品,礦渣、礦灰及殘渣,廢棄的機電產品和設備等。另外,限制類的固體廢物也有10個大項、50多個小項,如廢紡織原料、廢塑料等。

  紀錄片導演王久良曾對中國沿海多個省份進行調查,發現每年非法進入中國的塑料垃圾來自美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多個國家,『這些垃圾最終都進入了中國沿海大大小小的廢塑料回收廠,被以粗放的方式進行回收處理,繼而引發環境污染問題』。

  專家表示,包括洋垃圾在內的許多進口固體廢物質劣價低,以其為原料的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不少為『散、亂、污』企業,污染治理能力低下,多數甚至沒有污染治理設施,加工利用中的污染排放嚴重損害當地生態環境。洋垃圾攜帶的病毒、細菌等有毒有害物質可能直接感染從業人員。

  目前進入我國的洋垃圾主要包括廢礦渣、廢催化劑、廢輪胎、廢電池、電子垃圾等工業廢物,以及舊服裝、建築垃圾、生活垃圾、醫療垃圾和危險性廢物等。這些洋垃圾經過層層包裝,很多就堂而皇之地進入尋常百姓家。

  暴利催生畸形產業鏈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僅在2012年就有17個集裝箱、總重達420噸的生活垃圾運往亞洲,其中七成被確認運往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的垃圾廢品交易額達115.4億美元,佔我國從美國進口貿易總額的11.1%。

  洋垃圾銷售產生的暴利催生了一條畸形產業鏈:發達國家淘汰廢棄物—發展中國家低價進口—分揀、翻新或維修—轉手加價賣給國人。其中,各個環節均有利可圖:首先是國外供貨商,他們以極低的價格將垃圾賣給國外買家,收取政府部門的垃圾處置補貼;對中間商而言,轉手銷售垃圾,可獲不菲的利潤;至於國內進口商的利潤,主要來自對進境垃圾分揀銷售後的獲利。

  有人大致算了這樣一筆賬:每噸洋垃圾到岸價140美元/噸,其中10美元付給中間商,加上進口稅款等費用,每噸成本在1000元至1100元人民幣,而從中分揀出的廢紙市場銷售價格在約2000元人民幣/噸,分揀出的牛奶瓶、礦泉水瓶等塑料制品,市場銷售價在7000元至10000元人民幣/噸,分揀出的鋁制易拉罐等市場銷售價在4000元人民幣/噸左右。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說,根據《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所有有害廢棄物的越境轉移都必須得到進口國及出口國的同意纔能進行,『可事實顯示,這一公約已然成為「一紙空文」』。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