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林榮介紹GCS-100鋼軌除濕機。中國經濟網記者佟明彪/攝
用簡單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是朱林榮一直堅持的理念。他介紹稱,在2014年剛到
上海鐵路局工務大修段蕪湖北焊軌基地工作時,他做了『三個罩子』,提昇了焊軌工作的工作環境。一個是在空氣壓縮機上設計了一個風罩和消音器,這樣就解決了工作環境溫度過高帶來的機器趴窩問題,同時以解決了空氣壓縮機聲音過大帶來的擾民問題。第二個是在鋼軌除鏽環節的除塵裝置,它的除塵效果達到了80% ,也優化了工人的工作環境。第三個就是在焊機上的『除煙罩』,它有效的降低了焊軌時產生的錳蒸汽給工人帶來的不適感。
這些改進看似簡單,但切實的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而我們就是要用這些簡單的辦法來解決工作中點點滴滴的問題。 』 朱林榮說。
讓廠商『又愛又恨』的『大工匠』
作為一名行業專家,朱林榮在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時顯得有點興奮,在一口氣介紹了
除鏽除濕、配軌、焊接、焊後粗磨、熱處理等工序後,接受了中國經濟網記者的采訪,在采訪中他更是流露出自己在專業上的自信,他說自己是一個讓設備制造廠商『又愛又恨』的人。 『 為什麼「愛」我呢,因為有些設備在我們基地如果使用效果好的話,其他的兄弟單位也會采用,這就給廠商們帶來訂單啦。而為什麼又「恨」我呢,因為我對設備的要求比較多,比較嚴,對設備工作原理了解的也比較多,對於有些一定要達到的要求,我會讓廠商嚴格按照合同做,而還有一些改進性的需求,我會對廠商說,你願意做就做,不願意我就自己來做,但到時候這些專利就是我們的了,而且後續的保養維修服務他們也不好插手了。 』
朱林榮在說這段話時,臉上始終掛著自信的微笑。
『工匠精神』就是要做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設備的改進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優化工作環境,同時也對工人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每個人都要多動腦筋,做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而朱林榮也正是這樣一步步成為一名『大工匠』的。『我1980年在蘇州鐵路技術學校企業供電專業學習, 1982年開始在上海鐵路局工務工廠,當過見習生、技術員、安全員、助理工程師,這期間,我還在上海輕工業專科學校夜大,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習電氣自動化專業, 2001年成了上海鐵路局焊軌段工程師, 2003年成了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