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一帶一路"讓西哈努克港特區變成"柬埔寨深圳"
2017-04-26 10:49: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10年前,這裡是一片丘陵莽原。叢林密布,溝壑縱橫,高低起伏。

  而今,這裡是一片活力園區。廠房整飭,道路暢通,綠意蔥蘢(見上圖,本報記者張志文攝)。

  從園區向西8公裡,就是碧波蕩漾的泰國灣。一艘艘貨輪從西哈努克港緩緩駛出,承載著柬埔寨人民迫切發展的願望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西港是柬埔寨最大的港口,這也是中國企業選擇在這裡落戶的重要原因。

  2015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會見柬埔寨首相洪森時提出,在『一帶一路』框架內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運營好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次年10月,習近平對柬埔寨進行國事訪問,賦予西港特區全新定位——『蓬勃發展的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是中柬務實合作的樣板』。

  『把西港特區建成「柬埔寨的深圳」』,柬埔寨首相洪森多次回應習近平主席的倡議,表明對西港特區未來建設的期待。

  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上的經貿合作區,西港特區因其造福當地、合作共贏的顯著特色成為『樣板』。

  『有困難,找特區!』中企的到來讓西港徹底變了樣

  巴戎寺內,吳哥的微笑猶存,雕有彼時遠赴柬埔寨的古代中國商人的壁畫栩栩如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一幕跨越歷史時空靜靜綻放。今天,因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提出,柬埔寨這個重要的沿線國家再度成為中國商人踏足的熱土。

  『10年前剛到這裡的時候,我的心情簡直難以言表,那完全是不可操作的現場!』回顧園區初創情形,西港特區有限公司工程部經理蔣君至今仍感慨不已。為了測繪場地,蔣君和幾位同事披荊斬棘,手上腳上全是血印,頂著工具包涉水而過,還曾遭遇螞蟥。歷經艱難,2009年第一幢廠房交付,2012年底園區初具規模,有了十七八幢廠房。

  廠房的落成意味就業機會來臨。『我們從附近招聘村民來工廠上班,發現他們的衣服幾乎都有破洞,連女孩子也不例外,於是我們就自發地給工人們捐衣服。』蔣君說,當時村民們沒有水泥房屋,沒有電線,沒有自來水,『唯一與工業文明有關系的是屋面上那層薄薄的鐵皮』。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我們深受鼓舞,西港特區的發展也進入快車道,入園的企業數量開始明顯增加。』西港特區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建江告訴記者。現在西港特區已具國際工業園區的規模,首期5平方公裡區域內建有160幢廠房,引入109家紡織服裝、箱包皮具等企業,其中94家為中資企業,1.6萬人在園區工作。

  西港特區所在的默德朗鄉鄉長恩薩隆對記者說:『以前我們只能靠種地砍樹過活,日子艱難,現在我們鄉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園區上班,每家都有摩托車,真是好太多啦!』說到高興處,恩薩隆老人呵呵樂了起來。

  走到園區周邊村子的巷口,只見顏色各異的磚瓦樓房、琳琅滿目的沿街商店,水泥馬路上不時有村民們騎著摩托車從我們身邊經過。一些孩子躺在路邊的吊床上,手裡拿著平板電腦,看孩子的大人坐在新蓋的小樓前,向記者微笑致意。因為中國企業的到來,小村徹底變了樣。

  『有困難,找特區!』這就是當地人眼中『特區』的意義。

  默德朗鄉小學校長蓋烏蒂告訴記者,中國企業為學校援建了電教室,資助貧困學生,還對村民進行中文和技能的免費培訓。『感謝中國!』蓋烏蒂雙手合十,這是柬埔寨人表達謝意最真誠的方式。

  『接下來,我們要把習近平主席的激勵轉化為強大動力,緊緊抓住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柬埔寨「四角戰略」對接的戰略機遇,把西港建成300家企業入駐、10萬工人就業、配套功能齊全的宜居新城!』曹建江對此信心十足。

  當前,西港特區的工業產值對西哈努克省的經濟貢獻率已超過50%,西哈努克省省長潤明將西港特區稱作推動該省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從西港通往金邊的四號公路上,車流如梭,記者幾年前路經這裡時車輛比現在少得多。奔忙的車流,是『一帶一路』建設蓬勃興起的縮影,也是柬埔寨和中國互利共贏、攜手並進的寫照。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一帶一路·合作共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