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探索:『制造業+』更新昇級
上海永久所屬中路股份相關負責人認為,即便共享單車火了,自行車企業依舊要『兩條腿走路』——擁抱共享單車這一移動互聯網時代產物的同時,更要注重打響自己的品牌。有專家認為,共享單車不是簡單地大規模擴大傳統自行車的產能,而是要促進中國自行車產業的技術創新與經營模式創新,向第四次工業革命要求的制造業服務化的新高度轉型。
巨大的市場需求,確實為自行車生產企業帶來了大量訂單。上海自行車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建榮就用『風險投資熱』、『企業接單熱』形容當下的共享單車市場。『共享單車的發展不僅讓自行車生產企業生產線全開,部分企業甚至出現了零部件短缺的情況』。
今年2月22日,中國自行車協會圍繞『共享單車對行業的影響』召開了一場會議。據協會官網內容介紹,部分與會企業代表認為,共享單車是一場盛宴,增加了自行車人口的出行比例,再現了『自行車熱潮』,同時這也是高端運動自行車的潛在市場。
相反,一些企業代表危機感強烈,指出共享單車的風潮終將是曇花一現,安全、維護等後續問題亟待解決,由於企業性質不同,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切不可盲目跟風。同時,還有部分企業代表表示,共享單車的發展還有待觀察,看風向再做打算。
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馬中超則認為,共享單車中,自行車品種大幅減少、質量中低端化、品牌逐步邊緣化等問題逐步出現。『一夜之間,連孩子們都熟知了「摩拜」、「ofo」這些運營商的名字,卻很少聽他們叫出鳳凰、飛鴿、永久等自行車品牌。』
專家認為,到了明後年,千萬輛級別的共享單車訂單有極大概率從『驟漲』轉為『驟跌』,將對自行車產業鏈上各個廠商影響巨大。而自行車制造是一個重資產行業,如果盲目為共享單車擴大產能,過量投入廠房、設備、人力等固定資產投資,最終可能就會因訂單的『驟漲驟跌』,而轉化為難以消化掉的負擔產能。
諸大建認為,當前中國共享單車的發展存在著兩種技術路線。一種是低成本購入和投放傳統的自行車搞規模化競爭,導致不具有耐用性和智能化的自行車泛濫,使得城市面臨海量自行車垃圾的潛在危險;另一種是自行車新制造。用新技術提高共享單車的分享率,即用耐用性技術提高單車的生命周期,用智能化技術提高單車的服務頻次。『搞共享單車不是簡單地大規模擴大傳統自行車的產能,而是要促進中國自行車產業的技術創新與經營模式創新,向第四次工業革命要求的制造業服務化的新高度轉型』。(記者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