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效應』
為疏導學生每天看一個小時『說說』
『90後』張亦弛需要管理383名學生,為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他每天會花一個小時翻看每個學生QQ空間裡最新發表的『說說』,最多時一天會看80多條。『第一時間了解到他們的心理波動,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效果還不錯。』但去年10月份開始,張亦弛碰到了真正讓他感覺棘手的事情——失戀效應,因為失戀引起意志消沈、情緒低落等一系列心理應激現象。

『一個周五的晚上8點半左右,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一個女生情緒非常激動,「老師,我是您學生吳磊(化名)的前女友,您能管管我的前男友嗎?」』張亦弛聽得一頭霧水,仔細詢問後纔得知,因性格不合,吳磊的女友向其提出分手,吳磊無法接受現實,當天晚上喝了些酒後,繼續糾纏她。
電話掛斷後,張亦弛回想起近段時間吳磊的成績下滑,脾氣變得暴躁,也不願跟同學交流,或許正是因為失戀。與學生同為『90後』的張亦弛感覺處理失戀問題很棘手,思來想去,幾天後他決定『摸著石頭過河』,於是找到吳磊談心,從平日裡愛玩的游戲談到人生、家庭和未來。3小時的談話之後,吳磊漸漸變得開朗起來,後來還在網上開了家網店賣小飾品。
『我們班有個男生,來自單親家庭。去年跟女朋友分手時,他的表現也很讓人擔心。』就讀於西南石油大學的付誥告訴記者,他的這名男同學甚至連續四五天喝得爛醉如泥,此後更開始逃課,整個人變得消沈。
『處理學生們的感情問題很棘手,失戀的孩子都很敏感,所以在談話語氣、深淺上都要提前做好功課,處理不好他們可能走向極端。』現在,張亦弛的QQ已成為學生們遇到感情困惑後的傾訴熱線,看過學生們的『說說』後他也發『說說』,跟學生們互動,還在QQ空間和新浪微博上同步開設了『張老師的每天一談』,將學生們在QQ上向他傾訴的各類典型問題進行整理匯總,截至目前該欄目已發35條說說,平均一天一條,閱讀量已超過2.2萬人次。
33年老資格輔導員:
寢室矛盾由來已久脆弱現象始於90後
2010年退休時,楊光惠是成都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從1977年當高校輔導員起,楊光惠已有33年學生工作經驗,算得上是『老資格』的輔導員。
在她看來,寢室矛盾是大學生群體中由來已久的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起日漸突出。那個年代的學生寢室沒有統一熄燈,同一寢室常因晚上關不關燈、幾點關燈而意見不一,長期下來就產生了矛盾。
對於失戀效應,楊光惠總結了不同年代大學生的特點,上世紀70、80年代,學校不允許談戀愛,大家都是地下情,分手了也不敢聲張,失戀效應並不明顯。90年代,大部分學生還是以學業為重,不會因失戀而意志消沈,因此輔導員的工作也是在學生提出戀愛諮詢時,結合自身經歷給出引導。進入21世紀之後,學生們失戀效應更明顯,會表現出意志消沈、情緒低落,直至影響學業,因此需要輔導員重點對戀愛觀、性教育等內容進行輔導。
對於讓新一代的輔導員哭笑不得的脆弱學生現象,楊光惠也注意到了。『『90後』『00後』多為獨生子女,在與人溝通、抗壓能力上出現的問題也更突出,輔導員也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專家觀點
醫治脆弱學生的玻璃心
不能停留於幼兒園式教育
細數大學生的三宗『最』,卓飛、薛蕾、張亦弛三位『最牛』輔導員以及楊光惠均提到了『大學生抗壓能力低』。有26年高校心理教學經驗,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會長、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諮詢中心主任寧維衛看來,『抗壓能力低是心理脆弱的最直接表現。』寧維衛認為心理脆弱正是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方面。他分析,上世紀70、80年代的大學生吃過苦受過累,十分珍惜穩定的生活,因此心理問題尚未有明顯表現。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大學生以『80後』『90後』的獨生子女居多,心理脆弱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
『這是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影響。』寧維衛著重從家庭方面分析,『80後』『90後』的父母以『60後』『70後』父母為主,一方面他們『望子成龍』,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在生活上給予過度照顧,反而讓孩子的生活獨立性降低;另一方面他們思想相對開放,對孩子的教育以鼓勵為主,鼓勵過度的孩子就成了『打不得罵不得』。寧維衛認為,在大學期間解決學生心理脆弱問題,家長、學校應該多些溝通,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直面各種矛盾及壓力,不應再一味采取『教幼兒園小朋友』這樣的『過度保護』方式,鼓勵他們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自我調節,以此順利完成向社會的過渡。
來源: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