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散型』醫聯體責權利不清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近年來積極參與公立醫院改革,由特色學科牽頭成立醫聯體,來幫助更多的基層醫院。
不過這一過程,牽扯了醫院較多精力。該院院長喬傑認為,這些『松散型』的醫聯體,因為沒有明確的責任、權力和利益的分配,很難做好、做實。比如,一個婦產科的大專家被派到基層醫聯體單位,在社區坐診一天,而這一天,最多也就三五個病人前來問診,且其中幾乎沒有專科對口的病人,『這其實是一種資源浪費,這種專家在我們醫院一天至少看幾十個『專病』病人,還有疑難雜癥,讓他下去基層坐診一天,看不了幾個病人,真是資源浪費。』
一些三甲醫院積極參與『松散型醫聯體』的動力不足,更願意直接接受政府的邀約,托管某個剛剛落成的新醫院。事實上,緊密合作後,大醫院纔真正有動力去『服務基層』。
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黨委書記翟理祥就接到過很多類似的邀請,他介紹,在廣東,包括中山大學附屬醫院在內的城際醫院,大多都會接到地方政府的邀請,『政府建好醫院委托我們管理,或者希望在那個區域辦分院邀請我們去。』
據悉,廣東省中醫院現在有5個院區,3000多張床位,5000多名職工,2016年的門診服務總量741萬人,收治的病人數為11.8萬,手術14萬(臺次),『效率比較高』。
以廣州市民政局慈善總會建設的『廣州市慈善醫院』為例,這家醫院的資產是民政局的,而醫務人員是廣東省中醫院派的,日常經營管理由廣東省中醫院負責;而珠海市中醫院,一家地區三甲醫院,則把整個資產、人員完全交給廣東省中醫院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