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消息:提及老區的變化,家住江西瑞金壬田鎮鳳崗村的87歲老人廖秀英深有體會,16歲開始醃制、售賣咸鴨蛋的她怎麼也想不到,這一枚枚小小的咸鴨蛋,竟成了老區脫貧致富的『金蛋蛋』,乘著『互聯網』的東風,走上了全國各地的餐桌。
紅軍的後代
87歲的廖秀英祖籍廣東,日本侵華時期,她被參加革命的父母送到瑞金避難。父母為國捐軀後,她便紮根在了這片紅色的土地上。
因為家裡條件差,從16歲開始,廖秀英就開始醃制咸鴨蛋,幾十年來,練就了一手醃制咸鴨蛋的好手藝,四鄰八鄉都誇她家的咸鴨蛋味道好。
廖秀英醃制的咸鴨蛋選用當地放養土鴨產的鴨蛋,將精選的鴨蛋用清水洗淨後晾乾,然後裹上黃泥、鹽巴和鍋灰,醃足滿滿40天。這種古法醃制的鴨蛋咸度適中,不僅味道鮮美,更具有細、嫩、松、沙、油等特點。
『年輕時就常走村串巷售賣,那時最多一天也就賣幾十只,勉強維持生計。』因為交通不便『走不出去』,廖秀英咸鴨蛋的價格也一直很低。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根網線,徹底改變了廖秀英的小生意。
耄耋之年首次『觸網』
2015年,各類電商服務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農村,當時郵政到風崗村尋找試點,經過考察,很快便決定與廖秀英合作。
『電腦上可以賣出咸鴨蛋?不出家門也能賺錢?』當中國郵政瑞金市分公司電商運營中心的工作人員慕名找到廖秀英時,她滿臉的疑惑。不過很快,瑞金郵政出資建設的首個『郵樂購』站點落戶廖秀英家,站點主要由她的孫媳婦曾美玉打理,主推她手工醃制的咸鴨蛋。
由於咸鴨蛋味道鮮美、口味獨特,廖秀英家由一個月銷售咸鴨蛋幾百個,到一天銷售幾千個,最多時一天賣到了4000多個。除了銷量的增長,利潤也在翻倍,以前1元多一個的咸鴨蛋,通過電商銷售價格可以賣到3元。
如今,『廖奶奶咸鴨蛋』注冊了商標,並成為知名品牌,一個可以賣到4元錢。品牌化經營讓『廖奶奶咸鴨蛋』實現了過去『我找買主』到『買主找我』的轉變,產品供不應求,訂單源源不斷,廖秀英也成了遠近聞名的『鴨蛋紅人』。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鳳崗村是紅色老區,也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重點貧困村之一,共有百餘貧困戶。廖秀英說:『自己富不算富,要帶動村民一同脫貧致富纔算富!』
2015年12月,廖秀英動員周邊貧困戶一起成立『廖秀英咸鴨蛋合作社』,注冊資金40萬元。合作社采取『電商+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按照『統一品牌、統一品種、統一方法、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六統一原則,無償向社員和貧困戶提供鴨苗,農戶按照要求飼養、產蛋,合作社再定價回收,並制成咸鴨蛋,通過當地電商平臺進行銷售,構建了『前店後村』的村鎮化產業發展模式。
自成立以來,通過線上線下模式,『廖秀英咸鴨蛋合作社』共賣出咸鴨蛋200萬個,月純利潤18萬元,同時吸引貧困戶社員32戶,幫助貧困戶年均增收2萬餘元。
56歲的村民劉曉青,過去和丈夫靠家裡的幾畝薄田種蓮子,每年的家庭純收入只有一萬多元,是村子裡的貧困戶。在加入廖秀英咸鴨蛋合作社後,她負責清洗鴨蛋,每天只要完成1000枚鴨蛋的清洗,就可以得到80元的收入,一個月下來就是2000多元。
2016年10月16日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上,廖秀英獲得奮進獎。她說:『我希望網店生意越來越好,還能夠帶動更多的人致富,目前我們村裡有貧困戶100多家,我們的合作社員現在有32家,將來合作社擴大以後,我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進來,能把我們這裡好的特產推廣出去,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