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圖片
搜 索
15年造2000座模型 打開手機"推門而入"圓明園
2017-04-19 09:38:37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復原故事

  復原精度達到毫米級

  研究人員結合1933年、1965年、2002年地形圖,查找了圓明園山形水系的變化狀況,利用圓明園的樣式房遺圖、當時的書畫作品、圓明園的文獻檔案等,分析園中每棟建築的造型特點、景區空間構成,在此基礎上,啟動『數字圓明園』項目。

  該項目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與傳統建築技藝融合,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恢復』圓明園原貌。

  每復原一個景區就有10多道程序,包括遺址信息精確采集與記錄,文獻資料精細研讀,樣式房建造技術分析,殘損構件的虛擬拼接等。每處建築都要從內部結構做起,柱、梁、斗拱、椽子、門窗、瓦件、吻獸等都要求三維建模,彩畫則要按照不同的時代風格繪制。

  一座山的高低、一池水的廣窄,一棵樹的品種、種植位置,乃至一塊匾的名稱、字體、顏色都要進行一一推敲,結合史料嚴格論證。

  例如圓明園後湖西北岸『上下天光』景區,研究人員復原了乾隆初期、乾隆中期、道光中期、咸豐時期等不同時期的多幅圖景。

  『上下天光』是賞月宴飲之所。從四十景圖上看,乾隆初年其主體建築是上下兩層四面通透的敞廳,二層帶有寬大的平臺,樓前月臺入水,曲橋臥波,蜿蜒百尺。咸豐年間一道聖旨中記載:『上下天光天棚加進深,換柁板拉。』由此推斷,那時主樓前已經加建了一個用於遮擋陽光、雨雪的天棚。經過對比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樣式房圖檔中一張沒有任何標注的設計圖,正是『上下天光』主樓前搭建天棚的設計圖。

  研究成果還反哺園區保護,西洋樓的木棧道就是郭黛姮團隊根據歷史上的游園路線做的規劃設計;他們還把考古發掘的碧瀾橋殘餘構件做了數字掃描,在電腦裡完成拼接,並據此復建碧瀾橋,這在世界上也屬首創。

  據郭黛姮透露,現今西苑醫院附近的圓明園大宮門也具備恢復的可能性,目前正在依據復原結果做設計方案。(記者任敏)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