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安全如何真『靠譜』
北京市民程志前不久剛剛遭遇了社交媒體盜號而造成的經濟損失,他說,『我的一個第三方支付軟件是綁定社會媒體賬號的,這下子被別人把電子錢包裡的錢都刷掉了。』
據了解,像這樣由於社交媒體盜用、短信木馬鏈接、騙取驗證碼等手段而造成的電信詐騙,已經成為許多人使用移動支付時的隱懮。有學者介紹,我國的無現金支付技術還存在不少安全漏洞,身份證與手機驗證碼的安全驗證技術並不能完全保障無現金支付的安全性。
一位基層經偵警察告訴記者,犯罪分子利用安全漏洞盜竊或偽造他人身份,無現金消費者往往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賬號已被破解,錢款也在網絡世界裡瞬間消失。反之,現金卻是相對安全的。
『由於電子支付的每一筆交易都能被追蹤,這極易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事實上,近年來不斷攀昇的電子支付和網上銀行詐騙案發率,即是全面實現無現金社會必須面臨的挑戰。』劉俊海說。
山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建議,監管部門須用制度、技術和法治建立起風險防控體系,搭建令消費者放心的『安全網』,提昇無現金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首先,相關職能部門應建立實時、動態的安全監控和預警機制,同時,網絡技術服務商應築牢防護牆,提供安全支付環境。其次,要盡快出臺相關法律和行業標准,保障公民的隱私安全和賬戶安全,有效減少隱私泄露和經濟損失,要依法嚴懲利用移動支付通道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
去現金化將是個長期過程
專家學者介紹,在信用貨幣時代,一國或者地區的貨幣當局出於安全和成本的考慮,普遍希望能夠減少現金的使用。去現金化客觀上是一個需求推動的過程。近年來,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銀行卡、電子貨幣、網絡銀行以及第三方支付等的興起,全球范圍內去現金化進程不斷加速。委內瑞拉、印度等國家的廢除紙幣的行為就是其中的極端案例。
宋科認為,『去現金化是一個逐步減少現金使用的長期過程,由於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理想狀態的無現金社會很難實現。我國目前並不具備完全進入無現金社會的條件。』
他認為,對於央行而言,一方面出於反洗錢、反腐敗、防詐騙、降成本等目的,除了傳統的技術創新之外,需要主動加快去現金化進程。比如,近來央行加大力度推進數字貨幣的研究,而且已經取得不小的成果。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迅速發展也迫使央行被動減少現金的投放,客觀上推動了去現金化進程。
在這過程當中,主要問題在於:首先,數字貨幣依托的底層技術尚未大規模運用,需要在安全和實用性上多下功夫;其次,新支付媒介的出現客觀上需要對現有的交易、清算和支付系統進行重新改造,相關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尚需時日;最後,流通中現金的減少甚至消失,會對現有的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形成衝擊,但是究竟能有多大影響,難以把握。
『加之新支付媒介的出現很難在短時間內打破居民現有的現金交易習慣和交易網絡,而且,如果全面實現無現金化,居民和企業將失去通過保留現金來應對可能出現的負利率對本金的侵蝕。這也會形成對無現金化進程的排斥。』宋科說。(張璇、張遙、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