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近日,在接受中國西藏網記者采訪時,西藏民族大學的博士張玉榮說,西藏的互聯網發展內容豐富,就這個話題『我們要寫一本書、一個博士論文都沒有問題的』。
根據《西藏自治區信息通信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到『十三五』末,西藏將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力爭實現行政村通寬帶率達到100%;15戶以上具備條件的自然村、10戶以上邊境村和異地搬遷村莊逐步實施移動通信信號覆蓋。
張玉榮說,她非常願意與記者聊聊有關西藏『互聯網+』的話題。『我本身是藏族,專業就是研究西藏傳播的,並讀到了博士學位。希望從這個角度上,能夠提供有說服力的案例。』
△圖為張玉榮博士下基層調研(張玉榮供圖)
張玉榮告訴記者:『依托於網絡信息傳播,以發展傳播學的理論、創新擴散的思路來說,時間線和空間距離都大大縮短了。如果沒有網絡,我們可能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纔能完成信息或文化在偏遠鄉村傳播。』幾年來,張玉榮到過很多西藏比較偏遠的地方調研,比如中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吉隆口岸以及昌都等地的一些偏遠鄉村,『這些地方都已經是智能手機、無線網絡全覆蓋了,它們已經被媒體所包裹了,並且包裹的程度非常深。』
『互聯網+購物』,解決西藏物質匱乏,提昇生活品質
每逢『雙11』,西藏的數據都非常驚人。據統計,2016年『雙11』,西藏『剁手黨』僅在天貓就花掉了1.3億元。在支付寶發布的2016年中國人全民賬單中,西藏以90.3%的移動支付佔比排名全國第一。
張玉榮感慨:『西藏能上網的真的是都在網購!很多商品,雖然西藏當地生產不出來,超市也沒有賣,但是通過網絡,不僅克服了這種物質匱乏的短板,網絡購物的繁榮也加速了物流業的發展。而這種發展的直接成果就是咱們的生活品質的提高。』
『互聯網+形象傳播』,通過對比樹立正面形象
張玉榮談到了尼泊爾大地震時中尼之間的形象交互。『我到中尼邊境去采訪調研的時候,中方的老百姓傳播的是政府對百姓的救助,比如曬各種帳篷、食物等,家家戶戶都受到了政府的關愛與幫助。而尼方百姓傳播的的信息卻是破舊氈房難躲嚴寒。這種形象傳播對比大大增強了我國國民的凝聚力、榮耀感、自豪感,以至於調研的人回來後都說,看看尼泊爾的生活就知道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有多幸福了。』
張玉榮認為:『這樣的傳播形態,是正面形象的樹立。而且這種樹立並不是政府有意為之的,是民間對政府工作的一種肯定,是老百姓自覺自願進行傳播的。而這種民間的力量又對政府和乾部起到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