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4日電 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強對流天氣也開始『鬧騰』起來。清明剛過,雷電、冰雹、大風、暴雨等強對流天氣就開始明顯。強對流天氣有哪些特點?它的預報難點究竟在哪裡?目前強對流天氣的預警是怎樣的?公眾應該如何科學合理應對可能發生的強對流天氣?針對這些問題,4月11日,記者采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
專家: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
記者:新華網記者李海韻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劉佳

直播現場。莊白羽攝
冰雹夜襲貴陽,你被冰雹砸中的概率有多大?
記者:清明剛過,一場湯圓般大小的冰雹夜襲貴陽。這場冰雹天氣過程的原因是什麼?一次冰雹天氣通常會持續多長時間?
張濤:簡單說,是大氣達成了發生強對流天氣的主要物理條件,該物理條件主要考慮四方面的內容,一是水汽的匯聚,二是不穩定能量的積蓄,三是啟動強對流天氣的開關。通常這樣的開關機制是比較復雜的,針對貴陽的這次強對流天氣,可以說是地面冷空氣入侵是啟動的關鍵。四是高空強風動力環境,這對於冰雹的『長大』是必要條件。
冰雹的持續時間一般是比較短的,對於一個固定地點來說,通常是幾分鍾到幾十分鍾。對於冰雹雷暴雲而言,一路降雹的過程時間會比固定時間稍長。一般來說,雷暴的生命史有幾十分鍾到一兩個小時的時間。雷暴有一個消亡、再新生、再成長的更替過程,這樣的情況下強對流系統會持續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

廣東潮州4月11日遭遇強對流天氣。何晉生攝
記者:據《貴陽晚報》報道,貴陽冰雹中有市民被砸到,有網友提問:被冰雹砸中的概率究竟有多大?什麼樣的冰雹算『大冰雹』?在我國,發生冰雹天氣最多和最少的省份是哪裡?
張濤:不好計算這個概率,但是我們可以從多年平均的情況來看一看。根據我們從1980到2010年的觀測數據統計結果來看,我國發生冰雹概率最高的是在青藏高原,最高的觀測站點為年均10-20次,在我國東部平原地區,一年一個觀測站點平均發生0.5-1次,再考慮到觀測站點下冰雹的不均勻性和人的不確定因素,其實被冰雹砸到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據目前的觀測,發生在我國的『大冰雹』數量不是特別多,一般來說直徑超過2厘米的冰雹就算『大冰雹』了,直徑5-10厘米的冰雹就比較罕見了。
在我國,發生冰雹天氣最多的省份是青藏和青海,但大冰雹不算多,小冰雹很容易形成。在平原地區發生冰雹的概率比高原的地區低很多,但容易形成大冰雹。旱區冰雹發生的概率少,比如甘肅的東北部,水汽條件差,冰雹發生的概率非常低。我國新疆的南疆也是冰雹概率低的區域。
強對流天氣是個大家族,有短時的強降水、強風、暴雨、冰雹、龍卷等
記者:強對流天氣是個大家族,除冰雹天氣,還有哪些天氣現象屬於強對流天氣?
張濤:『強對流天氣』顧名思義有兩層含義,一是『強』,另一是『對流』。『對流』說的是垂直方向的空氣運動,類似燒開水時底部的水受熱而向上翻滾,由浮力差異所驅動的垂直運動就是『對流』。這樣的對流運動有強有弱,『強對流天氣』的對流運動比較劇烈。強對流天氣具體的表現形式是各異的,一個強對流風暴過來,可以表現出風雨雷電等各個形態,短時的強降水、強風、暴雨、冰雹、龍卷等都屬於強對流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