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展領域、發展目標、發展措施
(一)青年思想道德
發展目標:廣大青年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質進一步提高,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更加鞏固。
發展措施:
1.加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學習宣傳教育,開展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學習教育,使中國夢成為青年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青年衷心擁護的發展道路,使共產主義成為青年矢志追求的遠大理想,增進青年對黨的信賴、信念、信心。注重引導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注重加強宣傳教育、示范引領和實踐養成,引導廣大青年增強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自覺把人生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2.在青年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年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青年的堅定信念,外化為青年的自覺行動。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引導青年學習了解黨史國史、近現代史和改革開放史,繼承五四運動以來的革命文化傳統,堅持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自覺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引導青年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青年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青年大力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培養良好個人品德,積極倡導和培育誠信品格,爭當『向上向善好青年』,在引領社會文明風尚中發揮積極作用。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推動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自覺抵制宗教極端思想,共同維護祖國統一和各民族繁榮發展。開展青年國防教育,推動軍地青年共建共育,教育適齡青年自覺履行兵役義務。
3.分類開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導。面向中學中職學生,廣泛開展『與人生對話』主題活動,引導他們從小確立人生奮斗的遠大志向,培養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感情。面向大學生,廣泛開展『與信仰對話』主題活動,引導他們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面向企業青年,廣泛開展崗位建功活動,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個人、企業、社會、國家的關系,以積極、務實、理性的態度面對職業生涯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面向進城務工青年,注重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在排懮解難、傳遞關懷中引導他們心向黨和政府、矢志拼搏奮斗。面向農村青年,廣泛宣傳黨和政府的支農惠農政策,引導他們樹立『農村天地廣闊、青年大有可為』的思想認識。
4.強化網上思想引領。把互聯網作為開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團結、帶動和壯大網上積極力量,大力開展正面宣傳,實施『青年好聲音』系列網絡文化行動,增強網絡正能量,消解網絡負能量。提昇網絡輿情分析和引導能力,疏導青年情緒,澄清誤解和謠言,引導青年形成正確認知。在青年群體中廣泛開展網絡素養教育,引導青年科學、依法、文明、理性用網。廣泛開展青年網絡文明志願者行動,組織動員廣大青年注冊成為網絡文明志願者,參與監督和遏止網上各種違法和不良信息傳播,為構建清朗網絡空間作貢獻。
(二)青年教育
發展目標:青年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逐步實現,教育公平程度明顯提昇。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5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
發展措施:
1.提高學校育人質量。堅持立德樹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學校教育全過程。改善課堂教學,調動青年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完善知識結構,培養創新興趣和科學素養。科學設計開展實踐育人活動,通過探索實施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等途徑,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了解社會、提昇綜合素質。豐富學生創新實踐平臺,深入開展『挑戰杯』競賽和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評選,支持培育學生科技創新社團,營造校園科技創新氛圍,為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探索提供必要條件。將中小學共青團、少先隊工作納入教育督導。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纔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嚴格教師准入制度,突出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能力培訓,深化教師評價管理體系改革。深入開展文明校園、綠色校園創建,創造和諧優美校園環境。在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加強青年學研究。
2.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邊遠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逐步縮小地區間教育資源差距。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施國家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完善貧困家庭學生、進城務工青年、少數民族青年和殘疾青年等特殊青年群體幫扶救助機制,健全資助體系、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昇學考試政策。
3.強化社會實踐教育。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經費投入,加強青年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鼓勵機關、軍隊、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為有組織的青年社會實踐提供幫助和便利。在青年中廣泛開展科普教育和群眾性科技創新活動,引導廣大青年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廣泛開展大中專學生『三下鄉』、志願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青年參與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公益事業。推進青年信用體系建設,逐步應用到青年入學、就業、創業等領域,引導青年踐行誠信理念。
4.促進青年終身學習。強化家庭教育基礎作用,全面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科學理念、知識和方法,實現家庭教育對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社會責任、生活技能、勤儉美德、自律能力的基礎性培養。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開展師生互動式、同伴共享式技能學習培訓。加大青年社會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籌措資金投入機制。創造社會教育良好環境,規劃青年成長成纔各個環節的教育需求,統籌協調文化、出版、影視、網絡等資源,實現對青年教育空間的全覆蓋。構建並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各類學習資源開放共享,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在線教育和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培訓體系。
5.培育青年人纔隊伍。實施青年英纔開發計劃,在重點學科領域培養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纔;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纔培養基地。統籌推進黨政人纔、企業經營管理人纔、專業技術人纔、高技能人纔、農村實用人纔、社會工作人纔等領域青年人纔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對青年人纔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類人纔工程項目對青年人纔培養支持力度,在國家重大人纔工程項目中設立青年專項。改革完善青年人纔管理體制,創新青年人纔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善於發現、重點支持、放手使用青年優秀人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青年人纔創新創造。鼓勵和支持青年人纔參與戰略前沿領域研究,著力培養一批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纔。堅持自主培養開發與海外引進並舉,用好國內優秀人纔,吸引海外高層次青年人纔和急需緊缺青年專門人纔。
(三)青年健康
發展目標:持續提昇青年營養健康水平和體質健康水平,青年體質達標率不低於90%;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青年心理健康輔導和服務水平得到較大提昇;引領青年積極投身健康中國建設。
發展措施:
1.提高青年體質健康水平。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嚴格執行《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在學校教育中強化體質健康指標的硬約束。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發揮學校體育考核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保證體育課時和課外鍛煉時間得到落實。組織青年廣泛參與全民健身運動,培養體育運動愛好,提昇身體素質,掌握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在城鄉社區建設更多適應青年特點的體育設施和場所,配備充足的體育器材,方便青年就近就便開展健身運動。鼓勵和支持青年體育類社會組織發展,帶動更多青年培養體育興趣和愛好。
2.加強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注重加強對青年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促進青年身心和諧發展,指導青年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加強對不同青年群體社會心態和群體情緒的研究、管控和疏導,引導青年形成合理預期,主動防范和化解群體性社會風險。加強青年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提高心理衛生知曉率。支持各級各類青年專業心理輔導機構和社會組織建設,大力培養青年心理輔導專業人纔。重點抓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學和職業學校普遍設置心理健康輔導諮詢室,有條件的學校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構建和完善青年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預警及乾預機制。加強源頭預防,注重對青年心理健康問題成因的研究分析,及時識別青年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或緩解青年在學業、職業、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壓力。
3.提高各類青年群體健康水平。重視服務殘疾青年的專業康復訓練,落實器材、場所等配套保障。解決農村地區、貧困地區、西部地區青年學生的營養健康問題。引導高校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捨、走向操場』,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做好青年職業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大幅度降低在職青年職業病發生率。關注進城務工青年健康狀況,開展健康監測。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志願服務、慈善捐助等形式為青年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服務。
4.加強青年健康促進工作。編撰和出版有關生命教育的讀物,引導青年尊重生命、熱愛生活。定期組織青年參與公共場所安全演練,開展災害逃生、傷害自護、防恐自救、互助互救等體驗教育,增強青年在應對突發性事件中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防災避險能力。在青年中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健康教育,提昇青年健康素養水平。廣泛開展禁煙宣傳,讓青年成為支持禁煙、自覺禁煙的主體人群。完善艾滋病和性病的防治工作機制,針對重點青年群體加強宣傳教育,推廣有效的乾預措施,切實降低艾滋病和性病發生率。做好禁毒宣傳教育工作,提高青年群體尤其是青年學生群體對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認識。強化對娛樂場所的監管,嚴厲打擊吸毒販毒、賣淫嫖娼等違法犯罪行為。
(四)青年婚戀
發展目標:青年婚戀觀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務水平進一步提昇;青年的相關法定權利得到更好保障。
發展措施:
1.加強青年婚戀觀、家庭觀教育和引導。將婚戀教育納入高校教育體系,強化青年對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識、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青年樹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戀觀。發揮大眾傳媒的社會影響力,廣泛傳播正面的婚戀觀念,鮮明抵制負面的婚戀觀念,形成積極健康的輿論導向。倡導結婚登記頒證、集體婚禮等文明節儉的婚慶禮儀。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裡團結,傳承優良家教家風,培育家庭文明。加強青年敬老、養老、助老道德建設,大力弘揚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
2.切實服務青年婚戀交友。支持開展健康的青年交友交流活動,重點做好大齡未婚青年等群體的婚姻服務工作。規范已有的社會化青年交友信息平臺,打造一批誠信度較高的青年交友信息平臺。依法整頓婚介服務市場,嚴厲打擊婚托、婚騙等違法婚介行為。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為青年婚戀交友提供必要的基礎保障和適合青年特點的便利條件。
3.開展青年性健康教育和優生優育宣傳教育。在青年中加強對國家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宣傳教育,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加大對性知識的普及力度,在有條件的學校推廣性健康課程,加強專兼職性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預防和減少不當性行為對青年造成的傷害,大幅度降低意外妊娠的發生率。大力弘揚以『婚育文明、性別平等;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為核心的婚育文化,堅決抵制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行為。加大對適齡青年的婚育輔導力度,加大適齡青年婚前檢查、孕前檢查和產前檢查的普及力度。
4.保障青年在孕期、產假、哺乳期期間享有的法定權益。全面落實女性青年在懷孕、生育和哺乳期間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鼓勵條件成熟的地方探索在物質、假期等方面給予青年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