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的名義》劇照。
記者徐顥哲
反腐劇《人民的名義》有多火?看看近期的兩則新聞便知道了。
旅游網站『驢媽媽』上周末發布數據,《人民的名義》主要取景地南京的『酒店+景點』自由行訂單上漲近三成,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的大禮堂、青奧濱江公園、大報恩寺等取景地也成了南京游的新熱點;而上周六凌晨,安徽阜陽一男子在某會所內醉酒鬧事,對趕來的民警高喊:『你們無權處理我,我認識李達康書記!』
在湖南衛視開播半個月,《人民的名義》輕松實現了『現象級』電視劇的三個指標:賣菜大媽都在談、地鐵上低頭族都在看、朋友圈都在刷。難得的是,《人民的名義》的觀眾涵蓋老中青各個年齡段。人人追看反腐劇,成了文化現象。不過這幾天,一些挑刺兒的聲音出現了,比如支線戲份『注水』、平行剪輯混亂、女性角色設定浮於表面等。
觀眾挑刺
看到『注水』戲份就快進
和任何一部作品一樣,《人民的名義》並不完美。有觀眾認為,從第11集開始,無關緊要的『水戲』比重大了。第15集裡,與主線無關的鄭乾和女友吃飯的戲份長達半集,這讓一位觀眾吐槽:『這是《人民的名義》嗎?還是《人民的日常生活》?』而從15、16集開始,該劇的剪輯也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三條主線平行混剪,總是上一秒還是緊張的查貪官戲份,下一秒就是松弛的生活戲,原來好好的緊張感被衝淡了不少。
一到鄭乾的『注水』戲份出來,不少看視頻的觀眾就采用『快進』的方式跳過不看。對於這個人物的設置,導演李路解釋:『我理解編劇周梅森想表達的意思,想在快節奏和強情節中,緩一緩。如果全是案情戲,那就是「反腐24小時」了。』相比觀眾對《人民的名義》節奏變慢的質疑,行業觀察者『絕對敏捷』倒有不同看法:『大家千萬不要陷入節奏快就是好的認知誤區,很多人說的某些看似多餘的角色,全劇結束後你再回味一下,可能會覺得不多餘了。這劇能引出太多思考,是以往絕大多數電視劇做不到的。』
電視劇已經播了20多集,還出現一個有趣現象,很多觀眾在微博等社交平臺發問:『李達康是好人還是壞人?高育良是好人還是壞人?』劇中的京州市公安局局長趙東來,在前20集中令人捉摸不透,飾演趙東來的演員丁海峰笑言:『這個劇的人性是比較復雜的,好人壞人都不會寫在臉上。一部好的作品,真的不能單純用好人壞人去衡量。』不過遺憾的是,劇中享受『人性復雜』這一待遇的基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