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返回上海,結束了歷時161天的科考旅程。從2016年11月2日出發到2017年4月11日返回,考察隊先後在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進行了海陸空立體協同考察,取得了豐碩的考察成果。
第33次南極考察隊隊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波向科技日報記者記者介紹,『雪龍』號本航次安全航行3.1萬海裡,在羅斯海鯨灣水域雪龍船抵達最南緯度78°41′,刷新了全球科考船舶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端紀錄,獲取了大量航海數據和資料,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他表示,此次科考亮點多多,『雪鷹601』的業務化飛行,深冰芯總進度突破800米大關等成果都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上天:『雪鷹601』創南極航空史第一
孫波提到的『雪鷹601』是我國首家極地固定翼飛機,固定翼飛機在南極考察,特別是內陸考察中發揮著快速運輸、應急救援等重要保障作用。此前,全世界只有美國、德國、英國在南極擁有此種多功能固定翼飛機。
本次考察中,『雪鷹601』執行任務115天,累計飛行距離超過11.5萬千米。更重要的是,它成功起降南極冰蓋最高點——昆侖站,這是南極航空史上,該類機型首次在該區域起降。孫波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考察期間,飛機實現了業務化飛行,利用7套全球最先進的機載遙感設備,在飛行沿線開展冰雷達、重力、航空攝影測量等多項航空遙感觀測,共完成科研測線18條,總計航程31880千米,完成了東南極30萬平方千米的地球物理調查,拓展了我國在南極大陸的數據獲取范圍,這標志著我國在南極航空遙感領域邁進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