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遠離名利與平庸 做有溫度的學者
2017-04-10 14:42:39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朱夢琪 曼文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面對迷茫,莫忘初心

  每天廢寢忘食,在實驗室埋頭工作十幾個小時;日日爭分奪秒,沈浸於細胞信號傳導研究。談起1995年,自己經過一年半的反復實驗克隆出新基因『PNP-1』的經歷,王紅陽仍記憶猶新。

  那時,王紅陽在德求學期間癡迷於新基因的克隆與細胞信號傳導研究。在測序技術有限的情況下,王紅陽用最原始的手段,手工進行8000多次實驗,終於克隆出了一種新的基因。

  然而,成功的喜悅還沒來得及湧上眉梢,她便得知了這樣的消息:日本科學家在一個星期前發現這種基因,並將它命名為BAS。

  失落、可惜、不甘,王紅陽深知,科學領域裡,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在導師和團隊的幫助下,王紅陽自我激勵,重新整理狀態,走出迷茫,開始了第二次科研長征。『基因很多,別人發現一個,你可以去發現第二個,也許有的人會放棄,但是我想堅守。其他國家可以,我們國家為什麼不可以?』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短短六年時間裡,她和她的課題組在國際上先後首次發現、克隆、鑒定了人類及鼠類重要的6個新基因,並全部錄入世界基因庫。

  王紅陽指導學生做實驗。本人供圖

  板凳須坐十年冷,王紅陽覺得,這是身為基礎研究者必須做好的心理准備。幾十年的研究工作,王紅陽早已習慣了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學會專注於與自我沈淀。

  回憶起自己的經歷,她不禁感慨:『這種過程現在說起來很簡單,真正經歷時卻很煎熬,但是承受下來就走入了更高的層次。』作為『過來人』,她深知,對於年輕人成長來說,經歷失敗,或者從別人失敗的經歷中收獲光明,大有裨益。

  作為從事基礎學科研究的學者,王紅陽始終堅守『不追逐名利,不甘於平庸』的信念。基礎研究是艱苦且漫長的探索過程,面對未知的結果,研究過程中要經受太多磨煉,很難在短期內取得突破。王紅陽認為,這一過程就像大浪淘沙,不斷有人被淘汰,但總有人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對科學探索的執著,耐住寂寞,守住初心。

  與此同時,王紅陽強調,失敗後要不斷總結,不斷實踐,堅持明確的目標與追求,不甘於平庸與不追求名利同樣重要。『選擇放棄或堅持只需要一瞬間,但得到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如今,面對後輩和學生,王紅陽始終以一位導師的身份循循善誘。她始終相信,在年輕人的成長經歷中,一句話,足以成為點亮他們心中的一盞明燈,讓他們找到走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推動科普,服務大眾

  資料顯示,全世界50%以上的新發和死亡肝癌病例發生在中國。為什麼在如此高的發病率下,老百姓的防病意識卻依然沒有提高?肝癌發病機制到底是什麼?怎樣纔能從身邊做起,防肝癌於未然?每一個問題都讓王紅陽深感肩頭的重任。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