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遠離名利與平庸 做有溫度的學者
2017-04-10 14:42:39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朱夢琪 曼文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年前,面對中國是世界肝病大國的現實,她曾許下誓言:未來肝病研究領域必須要有中國一席之地!為此,她放棄在德國發展的機會,毅然決然選擇回國,並以此目標為己任,帶領研究團隊探索攻克肝癌的密鑰。她,就是腫瘤分子生物學與醫學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任王紅陽。

  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分子生物學與醫學科學家王紅陽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中國青年網記者朱夢琪攝

  20載風雨歷程,始終無法熄滅王紅陽對科學探索的激情與執著。在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下,王紅陽創辦的第二軍醫大學國際合作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和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綜合治療病區,已經建成國內首個樣品規范、資料齊全的肝癌樣本庫,形成基礎與臨床結合的創新研究基地。王紅陽所帶領的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肝炎經肝纖維化病程致癌的關鍵節點分子及其調控機制,開闢了肝癌防治的新途徑;研制出我國第一個以單克隆抗體為基礎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肝癌診斷試劑盒,現已獲批進入國內外市場,有效提高了肝癌診斷准確率,在全球肝病研究領域頻頻發出『中國聲音』。

  王紅陽認為,如今,中國肝病研究不僅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更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果。『中國科學家應該為肝病研究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這是中國科學家的責任和義務,是必須要做的事。』

  學科交叉,觸類旁通

  優雅的笑容,從容的談吐,得體的著裝——與想象中不修邊幅的科學家不同,除了專業與學術,王紅陽給人的感覺,更多是溫暖和親切。『其實科學家也可以是「立體」的,科學與藝術是相通的,科學家也需要積累各方面的知識,有時候觸類旁通,更容易獲得靈感和啟發。』提到科學家,人們想象中大多是『每天圍著實驗臺轉,對其他事漠不關心的一群人』。在王紅陽看來,這樣的『刻板印象』並不准確。『很多科學家既有他自己深入鑽研求索的科學領域,也有非常廣泛的愛好范圍,比如文學、攝影、繪畫、書法。』

  從部隊衛生員,到中國工程院女院士;從臨床研究醫師,到破譯癌癥奧秘的科學家;從基礎學科首席研究者,到認真嚴謹的博士生導師;從實驗室裡的科研高手,到生活中美麗大方的知識女性,王紅陽無疑是科學界的『立體學者』。

  談及『立體學者』,王紅陽認為,多學科的交叉和不同領域的融合對於科學研究是極其有益的。『有時候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也許在與其他學科的學者交流中,就能獲得創新的出發點,使自己所在領域的難題迎刃而解。』

  實驗室裡的王紅陽。本人供圖

  本科時期學習臨床醫學,研究生專研免疫學,在德國讀博期間,專注於生化領域,而博士後階段又轉入了腫瘤分子生物學。王紅陽認為,自己的研究經歷便得益於相互交叉的教育背景,而工作中,與其他領域的科學家之間交流合作,也促成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任何人在某一個領域的涉獵,都不會是浪費時間。』王紅陽建議,年輕人應該多思考、多學習,纔會有更多成功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開卷有益。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