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待遇普遍偏低,『以藥補醫』助長行業潛規則
在藥品的銷售環節,除了醫藥代表的主動為之,醫生作為另一方,也在交易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年43歲的黃亦林是河北另一家三甲醫院放療科主任。他表示,部分醫生之所以心甘情願地配合醫藥代表完成銷售任務,是因為在此過程中有不少油水可撈。
『每賣出一盒藥品,醫藥代表可以獲得藥價10%的提成,而醫生則可獲得藥價20%至30%的回扣』,黃亦林說,『所以醫院裡出現了一些「大處方」醫生,本來只需要用一支的劑量,他筆鋒一轉,就寫成了3支』。
王美蘭深諳此道:『「環丙沙星」這種消炎藥剛出來時,那時我還在醫院實習,這個藥是13元錢進的,只是很小的一小瓶我們賣到115元。帶我們的大夫就說,消炎藥就開這個。開一瓶30塊提成,算科裡面的收入,到時大家再分。藥從進到醫院,到開給患者,所有的環節都有好處。院長、財務、藥房、科主任、醫生包括護士所有人都有提成,就是比例不一樣罷了。』
目前,由於國家對基本藥物使用有著較為嚴格的規定,可操作的空間有限,因而不少醫生則把觸角伸向了具有保健、增進營養功能的輔助用藥上,使得這一領域成為『重災區』。
每到中午,醫院裡的患者開始減少,醫藥代表趁機集中進入醫生的辦公區,除了完成藥品推銷任務外,還要進行另一項重要的工作:統方,即把最近一段時間某名醫生使用自己代理的藥品數量計算出來,以便發放回扣。
為了遏制這種行為,黃亦林所在地市的一些醫院已經相繼上移了醫院內部統方的權限,使得必須經過一些院內特定部門或院領導的審批,纔能進行統方工作。『然而,醫藥代表們總能找到一些渠道,來獲得醫生的用藥量統計』。
這種包含回扣的『帶金售藥』行為,不僅造成藥價虛高,也給我國的醫保資金造成了沈重的負擔。黃亦林表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之一是醫生的待遇普遍偏低。『醫生的專業技能服務無法通過薪資來體現,而「以藥補醫」則給醫藥代表的暗箱操作提供了牟利的空間,並逐漸成為行業內的潛規則』。
出臺政策淨化身份,需要厘清銷售與推廣邊界
對於正處在事業上昇期的李達而言,最近的一個消息,很有可能讓他的職業生涯發生轉折。
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乾意見》。其中提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加強對醫藥代表的管理,建立醫藥代表登記備案制度,備案信息及時公開』。與此同時,『醫藥代表只能從事學術推廣、技術諮詢等活動,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
對此,河北滄州市衛計委副主任胡朝陽表示,『這應該是官方首次把「醫藥代表」寫入正式文件中,以往使用的都是類似「藥品銷售人員」這樣的稱謂。這彰顯了國家對於行業整治的決心和思路。』
然而,要把銷售行為這樣的『頑疾』剔除出去,胡朝陽認為,有一點需要注意:『醫藥代表當下所做的都是「帶有銷售性質的推廣」,推廣的目的就是銷售,二者水乳交融,相互滲透。如果要分開,必須明確二者的界限。比如什麼算推廣?推廣到什麼程度算銷售?須出臺實施細則,讓執行者有明確的判斷和行為戒尺。』
對於文件中提到的『學術推廣』等描述,河北多名醫療衛生系統的從業人員均表示,這對醫藥代表專業能力的要求很高,但目前不少醫藥代表停留在『藥品講解員』的程度,而更多的則更像是一個純粹的銷售人員。
河北邢臺市食藥監局局長柳金鍾表示,『一方面,行業內要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提高醫藥代表的專業知識儲備和職業素養,淘汰一批低素質的從業者。另一方面,文件中提到要對醫藥代表進行備案,不能只是簡單的信息登記,而更應該是一種「資質備案」。通過對從業者進行資格認證,提高准入門檻,淨化行業風氣。』
此外,柳金鍾表示,由於對醫藥代表的管理和規范涉及到醫院、藥企、備案等多個環節,因而食藥監局、衛計委、監察等部門要強化溝通聯絡,建立聯合執法機制,通過加強監督檢查,推動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應采訪對象要求,李達、黃亦林、趙新、王美蘭均為化名)(記者史自強賀林平王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