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推廣諮詢之名行送禮賣藥之實
那些年,醫藥代表咋成的『藥蟲兒』(民生調查·聚焦醫藥代表①)
開欄的話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乾意見》,意見明確:『醫藥代表只能從事學術推廣、技術諮詢等活動,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醫藥代表從事藥品銷售會帶來哪些亂象?學術推廣、技術諮詢的路應該怎麼走好?本版今日起推出『聚焦醫藥代表』系列報道,聽醫藥代表吐露心聲,聚焦意見如何落地,探討醫藥代表如何轉型。
曾經有一段時間,醫院內活躍著一些『特殊人物』,他們總在固定的時間出現,手裡沒有病例,在快到中午的時候接連進入好幾個醫生的辦公室,談話間神神秘秘。這些人被人們厭惡地稱作『藥蟲兒』,正式說法是『醫藥代表』。
談到這份職業,高薪、黑幕、回扣……一大波關鍵詞襲來。醫藥代表到底用什麼手段賣藥?行業內的潛規則為何難杜絕呢?醫藥代表有哪些心聲?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從受人尊重的專家,變成買早點、送大衣的推銷員
早上8點左右,28歲的醫藥代表李達來到自己『負責』的河北一家三甲醫院,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作為一家跨國企業的『藥代』,盡管工作僅3年多,但李達已對藥品銷售的技巧和套路了如指掌。每天,他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給醫生推薦新藥,讓藥劑房采購,另外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醫生在病人處方中,多開自己代理的藥品。
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醫藥代表這個職業剛剛進入國內時,乾的可不是這樣的活兒。離開醫藥代表行業十來年、如今在廣州開辦一家醫療器械公司的趙新有話說,『當時(上世紀90年代)很多進口藥、新藥,國內臨床是沒有的,需要專業人士向醫生推廣,介紹相關用法,特別是臨床效果、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所以,當時做醫藥代表的普遍具有藥學或醫學專業知識背景,社會地位受人尊敬,收入也比較高。』
但是若乾年後,游戲規則發生變化。推廣諮詢成了表面工作,銷售賣藥成了實際工作。
上世紀末,我國采用了非處方藥和處方藥分類管理,醫生對藥品的使用有絕對決定權;從2000年左右開始推行的藥品招標制度,使得藥企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多地圍繞醫院展開,大量的醫藥代表去醫院『拜碼頭』,向醫生『搞公關』。『總之,回扣、感情牌等等都會用上,醫藥代表越多、越濫,工於銷售、拉關系的人越吃香。』趙新說。
為了完成任務,從早上8點到12點,下午2點到4點,晚上7點到10點,李達一直在醫院做各種『游說』。『現在同類藥品競爭很激烈,有時候攻下一位關鍵的醫生,前後得耗上大半年的時間』。李達說,他們會定期向醫生獻獻殷勤,邀請他們參加一些研討會,地點通常選在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的地方,讓醫生們放松放松,目的是進一步拓展業務。
據趙新介紹,有一個年輕的女醫藥代表,就住在醫院附近,每天7:30給主任們發短信問候,有時還給工作緊張的醫生買早餐送點心。
除了感情牌,關系維護更要真金白銀。『我之前在某地區做藥代,醫生出差時隨便給我打一電話,從出家門口一系列的行程安排花銷我就全負責了。這只是建立感情初期,等真拿到合同了,8年前一個常務副院長最少是一件3萬多的貂皮大衣,一個醫院至少3個副院長,都得給。』曾經做過醫生、也做過醫藥代表的王美蘭說。
在趙新看來,藥企最大的成本是審批和推廣,刨去這兩塊,賺到的利潤可能也就一兩成,所以不得不千方百計提高銷售量,做大規模,這又得拼命和醫生搞好關系,進一步助長用藥過多、過濫,形成惡性循環。
提高銷量很多時候是藥企的硬性要求。『比如我去年的任務指標是170萬元的藥品銷量,而今年就增到了240萬元。這意味著我去年跑20個醫生,今年估計得跑30個』,李達說。這種工作上的壓力也傳導到了李達的生活中。『主要是社交上,這個職業還是太敏感了,很多時候真的羞於和別人亮明身份,感覺會受到歧視』。
然而,在天平的另一端,醫藥代表的高薪收入誘惑力太強。在這樣一家跨國藥企中,李達每月的底薪可達七八千,加上銷售提成,月收入可達15000元左右。而他所在城市的月平均工資僅有兩三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