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國土部發布《關於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下,將強化住宅用地供應按照顯著增加、增加、持平、適當減少、減少直至暫停『五類』調控目標管理。同時要求地級以上城市編制住宅用地供應三年滾動計劃和中期規劃。
《通知》指出,為改善住房供求關系,穩定市場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將加強和改進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適時調整住宅用地供應規模、結構和時序。
具體來看,強化『五類』調控目標管理,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特別是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應規模,去庫存任務重的城市要減少以至暫停住宅用地供應。其中,對消化周期在36個月以上的,停止供地;36-18個月的,減少供地;12-18個月,適當減少供地;12-6個月的,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顯著增加供地,且加快供地節奏。
此外,《通知》要求今年6月底前,完成編制公布住宅用地供應三年滾動計劃和中期規劃。需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依據住房現狀調查、需求預測以及在建、在售住房規模等,立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人口等約束條件,編制住房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統籌安排中期(五年)和近三年的住房建設所需用地。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要求建立購地資金審查制度,確保房地產開發企業使用合規自有資金購地。經國土資源部門和有關金融部門審查資金來源不符合要求的,取消土地競買資格,並在一定時間內禁止參加土地招拍掛。而招拍掛方面,需靈活確定競價方式,包括『限房價、競地價』、『限地價、競房價』、超過溢價率一定比例後現房銷售或競自持面積等,堅決防止出現區域性總價、土地或樓面單價新高等情況,嚴防高價地擾亂市場預期。這也意味著,將嚴格禁止產生『地王』。
國土部部長姜大明近日表示,今年要鞏固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成果,力爭年底前所有市縣全部接入國家級信息平臺,全面實現登記機構、登記簿冊、登記依據和信息平臺『四統一』。
根據此前國土部公布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時間表,2014年建立統一登記的基礎性制度,2015年推進統一登記制度的實施過渡,2018年前,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投入運行,不動產統一登記體系基本形成。
有分析認為,不動產登記信息實現全國聯網、部分人可查詢等功能,這將是開征房產稅最重要的前提之一。不過,國土部不動產登記中心市場監測處處長盧靜認為,房地產稅的目的主要是調節供求關系,優化資源配置,調節收入分配,防止房地產市場泡沫,穩定房地產市場運行。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實際上是在鼓勵和保護人們持有產業,其制度設計的初衷並未與開征房地產稅相掛鉤,更不是為了征收房地產稅。『雖然不動產統一登記客觀上有利於摸清房地產家底,為房地產稅的出臺奠定更為紮實的基礎,但是不動產統一登記並不是開征房地產稅的必要環節和條件』。
第一太平戴維斯相關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不動產登記盡管短期來看效果有限,然而一旦在全國范圍推行實施,將利好於房地產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就體系本身而言,將保護不動產權利人利益,有效提昇銀行、稅務等相關部門的工作效率,並且對市場起到監管作用。此外,全面實施後帶來的市場透明度的提高將有助於政策決策者和投資者更為明確地作出市場判斷及投資決策』。
同策諮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按照國土部的時間表,2018年前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投入運行。屆時,全國住房信息聯網將實現,技術平臺將為房地產稅的施行奠定技術基礎。同時,這個平臺也會成為樓市調控制定『差別化』政策依據,也將是構建樓市長效調控機制非常重要的環節。 (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