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判組挨家挨戶甄別疑似造假店鋪
相較於有了雲搜索平臺做幫手的數據收集組,研判組的工作更需要人工參與。
蒙古族小伙子烏禾力就是研判組中的一員,『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將數據組收集到的賣羊絨衫的店鋪挨家挨戶甄別,找到其中疑似假冒的產品,再采樣購買。』
為了讓甄別標准更加統一化,他們確立了五點依據判別疑似假冒產品,分別是,成品價格低於原材料價格、產品細節表述模糊不清、產品質量投訴、疑似刷單、正品與假冒產品對比等。
烏禾力介紹到,比如,去年8月,羊絨原材料的市場價格基本是500元/公斤左右,有的商家的成品羊絨衫只賣158元,還不夠羊絨的成本價,這種商品基本上就能夠判定其為假貨。還有,檢驗標准中規定羊絨類產品含量標注只能為羊絨,不能表述為其他羊絨或羊羔絨,這樣的也都被歸在疑似商鋪裡了。
『判別工作雖然繁瑣但很有趣,制假售假者變化多端,給我們的甄別判斷也帶來了不少難度』。在他的回憶中,判定假冒店鋪時,最好玩的便是有一家網店把名字起成『鄂爾多斯旗靚店』,很容易讓消費者誤以為是『鄂爾多斯旗艦店』,『「靚」字和「艦」字長得這麼像,這不就是故意混淆消費者麼,虧他們能想出來!』
研判組在甄別鎖定疑似造假店鋪後,下一步進行的就是采樣工作,『一般我們每次都會購買兩件樣品,一件檢驗,另一件留存』,烏禾力說。
采樣之後他們把樣本交給內蒙古纖維檢驗局,由纖維檢驗局負責檢查羊絨制品的品質和羊絨含量等內容,最終形成檢驗報告。
在羊絨制品網絡打假行動中,檢驗院分別於2015年8月、11月和2016年3月進行了三次采樣,名單都是按比例從疑似假冒名單中抽取的,共有130批次的樣品,這些樣品均標稱注冊地為內蒙古。
『只有羊絨含量達到30%以上纔能稱得上「羊絨針織品」』。內蒙古纖維檢驗局局長王莉介紹道,『這三次采樣的130批次樣品中,有46%的樣品纖維含量與標注明示的纖維含量不符。有的樣品羊絨含量標注是100%,檢驗時發現只有百分之二到三,是徹徹底底的假貨。』
除了羊絨含量不足的問題之外,產地造假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三次采樣中,很多標稱是「鄂爾多斯」或者「鹿王」等知名品牌的羊絨衫,標注的發貨地是內蒙古,但實際發貨地卻是河北、湖南等地,基本上這些樣品在檢驗中全部不合格。』電子信息產品質量檢驗院副院長王永翱介紹說。
打假不能像打地鼠,避免售假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網上的假貨找出來了,那麼如何處理呢?
『目前對於網絡假貨實行的還是屬地查處,我們會向國家質檢總局報告,同時通知屬地有關部門對其進行查處。』內蒙古質監局執法督察局副局長高雲峰告訴記者。
『不過現在我們面臨最大的困難也是在查處方面,一些電商對於網店的門檻設置非常低,很多店家經常「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為了賺取利益,這些人把全國范圍內的假貨收集過來在網上賣,很難確定這個產品到底是哪裡生產的,另外,即使確定了是哪裡生產、哪個企業生產的,但是出於一些地方保護主義等綜合因素,我們在查處假貨方面也遭遇到了許多阻力。』高雲峰說。
除了對羊絨制品進行了網絡打假專項行動,內蒙古質監局還運用大數據搜索雲服務平臺對內蒙古手工藝品、兒童紙尿褲等產品進行了網絡打假專項行動。3、4月春耕時節來臨,國家質檢總局又給他們下發了一個調查網售春耕農具、農藥化肥的任務,這不,他們又忙活了起來。
談起未來的規劃,高雲峰展望道:『我們的打假中心只是幫助全社會和消費者辨別網絡假貨的一個手段,真正有效遏制杜絕網絡假貨的還是「信用管理」「法制管理」。若能做到「一次售假、終生禁入」,產品的質量纔會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