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線出擊12個硬性指標具體可行
『回想35年前,我國參加維也納「第一次世界老齡大會」時,對老齡問題還知之甚少。我國是人口老齡化後發國家,經過三十多年來的摸索就能提出這樣一個系統規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鄔滄萍說。
《規劃》明確了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健康支持、精神文化、社會參與、投入保障等領域的戰略目標,並細化為12個具體硬性指標,確保戰略主攻方向明晰化、底層操作有引領、任務落實可監測。
『其中,有些新設指標意義重大。例如護理型養老床位佔比不低於30%,體現了服務體系供給端緊密對接老年人需求端的發展導向;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老年病科比例達到35%,體現了醫療體系轉型適應老齡化客觀需要的戰略轉向;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70%,體現了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戰略、最大限度降低老年人疾病發病率和失能率的戰略意圖;福彩公益金用於養老服務業的比例達到50%以上,體現了社會公益金制度適應老齡社會要求轉型發展的戰略安排。』黨俊武說。
黨俊武說,有了這一系列硬性指標,加上社會氛圍等相應軟性指標,從短期看,2020年實現既定戰略目標就有了具體抓手;從長遠看,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基礎將更加牢固。
全新設計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
『我國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失能率高,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近1.5億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人,老年人對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衛生計生委計劃生育家庭發展司副司長蔡菲介紹,失能老人長期照護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問題紮堆,風險環生,矛盾疊加,如何應對,關鍵在於理清頭緒,搞好制度設計。從全體人民老年期生活預期來看,主要面臨貧困、疾病和失能三大風險,為此,《規劃》從養老保險、健康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以及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慈善公益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推進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研究將基本治療性康復輔助器具按規定逐步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等政策設計,不僅有利於化解老齡化風險,而且更有助於帶動老齡用品業、老齡金融業等未來新經濟的穩步發展。』黨俊武說。
黨俊武認為,其中最突出的亮點是,《規劃》要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地區統籌施策,做好長期護理保險與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等福利性護理補貼項目的整合銜接,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發適銷對路的長期護理保險產品和服務等。
黨俊武說,這些制度設計的焦點在於彌補制度空白,並通過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和補貼制度的逐步建構,為全體人民應對老年期失能風險構築安全網。同時,為了防止因老致貧、因病致貧這些未來老齡社會條件下的新生風險,《規劃》還從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公益慈善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
全民行動加快形成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如今,「政府包辦」的傳統思維還有一定市場,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還未有效形成,政府「看得見的手」轄區過大過寬,市場「看不見的手」作用未充分發揮,市場監管還需進一步加強,市場環境還有待規范,涉老法規政策系統性、協調性、針對性有待增強,政策落實還須破解「最後一公裡」問題。』郝福慶說。
龐大的老人潮將帶來諸多社會問題,如何破解養老困局,既要靠制度安排,也迫切需要創新發展機制。為此,《規劃》厘清了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和個人的責任邊界,提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
『為保障面向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規劃》重申政府在保基本、兜底線職能作用的同時,還要轉變職能,通過「放管服」等改革,提昇政府老齡行政效能;《規劃》高度重視市場化和產業化機制,強調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培育老齡產業新業態。』黨俊武說。
與此同時,《規劃》強調老齡事業必須走法治化、信息化、標准化、規范化的道路;還十分重視公益慈善以及家庭的作用,強調充分利用公益機制、家庭機制分散人口老齡化壓力的重要作用。
『通過以上多元有效機制,化解人口老齡化風險的渠道將打通,各社會主體的潛能動能作用得到有效發揮。』黨俊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