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有『痛點』
新能源車置換周期臨近,打通流通渠道迫在眉睫
『現階段新能源二手車市場供需關系還沒建立,沒有明顯的利潤點來支持專業公司運轉。在市場空白期,汽車生產企業應該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給新能源的處置留好出口。』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表示。
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汽車廠家推出了自有品牌新能源車回購和置換業務。但記者在實地調查中卻發現,車企的回收也存在諸多『痛點』。
北京地區多家比亞迪經銷商4S店均表示目前還沒有接到通知有這項業務,因為目前比亞迪的這一政策只在深圳試點,其他地區並未執行。
『想象很美好,實際操作卻很難。』北汽新能源華北事業部總監許國慶進一步分析道,『比如一輛使用了24個月、六折回收的二手車,如果四折賣到三、四線城市,那兩折的差價誰來承擔?』十幾萬的新能源車即使四折出售也要4萬—5萬,和2萬—3萬一臺的全新低速電動車相比,在三、四線城市根本沒有競爭力。
近期北汽新能源也在各城市成立了分時租賃公司,可以消化部分二手車;還有一些企業訂單,將二手車作為內部配車使用,但是這些渠道的消化能力畢竟有限。
『僅靠政策和車企是無法真正拉動市場的,只有消費者認可,新能源二手車交易纔會活躍起來。』楊嘯飛預測5—6年後,新能源二手車交易纔會進入開始期,而非爆發期。
在許國慶看來,隨著置換周期的臨近,打通二手車流通渠道已是迫在眉睫,要解決目前的交易尷尬,恐怕還要從建立行業標准和提昇產品性能入手。保值率的通行公式和電池損耗的折價標准對二手車交易至關重要,各大車企已在著手制定各自的評估、回收標准。『但更重要的還是應出臺更具管理性和公信力的行業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