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岸上拿工資 水裡撈『外快』 水體整治惠及農民
2017-03-28 21:47:43 來源:江海明珠網  作者:陳明 付奇 景聖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起嘍,鮮魚活蝦!』記者近日驅車來到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雅周鎮東樓村通亞河畔時,只見身穿橘黃色馬甲的盧義道橕著小船邊打撈河面漂浮物,邊起獲頭一天下的魚蝦籠子。看到籠內魚蝦活蹦亂跳,水花四濺,老盧樂得眉開眼笑,水鄉的早晨也隨之『鮮活』起來。

  不遠處的岸邊,豎著一塊河道保潔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寫著盧義道的名字。

  『通亞河過去是黑水溝,縣裡花了大力氣治理。如今河通了,水清了。我的任務就是保持這段河道的清潔。』57歲的盧義道是東樓村11組村民,以前家裡窮得叮當響,兩年前他被鎮上僱為河道保潔員,負責約1公裡長的河段保潔。每天,他工作3個小時左右,打撈河裡漂浮物等垃圾,每月能拿到1500多元工資。

  『岸上拿工資,水裡還能撈「外快」呢。』盧義道指著剛捕獲的魚蝦告訴記者,這些水鮮就是他的『外快』。原來,縣農業部門每年在治理好的河道裡投放魚苗蝦苗,它們既吃浮游生物當好『保潔員』,又能成為盤中美味。根據不同河道情況,鎮上允許保潔員捕撈魚蝦。

  『都是純天然的野生鮮魚活蝦,可搶手啦!不少城裡人專門開車過來,就在河邊等,魚蝦一出水就搶著買。』盧義道興奮地介紹說,他負責的60多畝水面裡,光賣魚賣蝦這一塊,一年就能賺幾萬塊錢。

  『保潔員一般都是村裡的相對貧困戶,他們不僅拿工資,還從「免費魚塘」捕魚增收。有的保潔員在責任河段捕河蝦,最多一天能賣500多元。不少困難戶甚至因此脫了貧。』雅周鎮整治辦主任周成文告訴記者,像盧義道這樣的保潔員,在鎮裡有120多名。

  記者本以為河道保潔員『賺』得已夠多了,但沒想到,在十幾公裡外的曲塘鎮,那裡的河道保潔員們還有另一份收入。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曲塘鎮萬莊村,看到這裡的一條條小河裡大多種著一排綠油油的水芹菜。『沒想到過去的一條臭水溝,如今不僅治理好了,還給村民端上新飯碗。』65歲的薛傳春是萬莊村9組村民,也是小圩河8公裡河道的保潔員。

  村支書丁日宏告訴記者,通過縣裡招投標,一家浙江公司來到村裡搞水面種植,去年種了40多畝水芹菜,畝產高達4000公斤。每到采摘季節,附近村民就來當僱工。老薛空閑時也來采摘水芹,每天能賺100元左右。

  『不僅他自己脫了貧,沿河村民也跟著沾光。』丁日宏告訴記者,在政府出大頭放養魚苗的基礎上,老薛還發動沿河33戶村民湊份子『入股』,大家能分到不少鮮魚活蝦。萬莊村21組村民鄧一虎說,自己承包30畝水面,現在水清了、魚多了,收入至少是過去的3倍。

  『就在幾年前,很多人不敢想現在這個「水清民富」的樣子。』望著乾淨的河道和村民們的笑臉,作為『清水工程』總指揮的

  南通

  市副市長、海安縣委書記陸衛東介紹,地處裡下河地區的海安境內水網密布,前些年河道黑臭成為當地人心頭的痛。2014年起,海安打響『清水工程』攻堅戰。

  『我們不是為了治理而治理,而是把「清水工程」與「富民工程」結合起來,在臭水溝裡趟出特色脫貧致富新路。』陸衛東說,少數困難群眾收入低,是海安全面奔小康的關鍵短腿。在推進『清水工程』過程中,能不能給困難群眾創造新飯碗?縣委、縣政府『計』上心來,推行『以河養河』長效管理機制,確保『一河一長、一河一員』。所需2000名河道保潔員,主要面向困難群眾招聘,統一由政府出資購買服務,采取市場化運作、行政化考核。

  經過3年『全縣總動員』,海安10個區鎮全長3070公裡的1751條等級河道、水面面積達14816畝的2581個溝塘全部整治到位。『池畔泉甘鷗自浴,洲邊亭圮鷺猶翔』的美麗景象重現海安。去年,全縣鞏固上年實施養殖河道1300條(段),新增養殖河道278條(段),投放魚苗277噸。令人頭疼的夏秋季秧花封河現象不見了,全縣減少打撈浮萍費1200多萬元,還給部分村民增加養魚收入1000多萬元,他們的口袋鼓了起來,做好河道保潔的積極性更高了。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習近平治國理政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