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治國理政新實踐?黑龍江篇】以需定產發力『種得好』
2017-03-24 20:11:28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寫在前面

  黑龍江省是國家大糧倉,近幾年穩居產糧第一大省位置。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在國家實施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面向市場,通過提昇供給質量,拓展農產品價值鏈,來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黑龍江省『三農』工作今後幾年或者更長時間內面臨的重要課題。針對於此,本報今起推出《提昇農產品價值鏈系列報道》,從提昇供給質量、突出地域特色、培育專用產品、推進品牌建設、加強市場營銷等方面,探討提昇農產品價值鏈的路徑和方法,以期黑龍江省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實現提高供給質量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雙贏。

  還未出正月,肇東市黎明鎮熙旺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樹文就開啟了『農忙模式』——因為市場好、銷售旺,有機小米每公斤賣到40~80元仍供不應求,合作社今年雜糧面積要擴大1000畝,他正忙著流轉土地落實地塊。同時,愉快的煩惱也始終相伴,為啥?因為跟著合作社種植有機雜糧效益太好了,尤其是去年玉米效益大幅下滑,入社農戶和單乾農民畝效益相差五六百元,所以找他央求著帶地入社的農戶很多,但為了堅守歐盟有機標准種植,李樹文不得不拒絕一些鄉親們的要求,選擇土壤和環境質量都合格又能連上片的地塊。

  李樹文的挑剔來自市場的歷練與教育。

  以需定產,滿足消費者的關鍵需求——發端於廣袤黑土的熙旺谷物找到的是一把開啟財富大門的『金鑰匙』。

  由於秉承綠色安全高品質的生產理念,成立於2011年的益助果蔬種植股份有限公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僅用6年時間就成長為全省知名的綠色果蔬生產龍頭企業。公司董事長李新濱對記者說:『通過6年的生產經營以及品牌建設,我們發現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和品牌意識越來越高,他們在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後,非常渴望營養安全的食材。所以我們始終抓住兩條線,一條是質量線,基地生產堅持零化肥零農藥零添加劑,確保產品的高質量高品質;另一條是市場線,堅持產品認證,以市場認可的方式賦予產品推廣話語權。』成立6年,益助果蔬實現了『三變』:一是從最初的幾個會員發展到現在千餘會員;二是從最初的幾個產品到現在幾十個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產品數量多達26個;三是由最初的品種少產量高到現在的品種多單產下降——但由於品質高,產品價格高了,企業效益反而提高了。

  他們的成功絕非偶然。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8000美元,正處在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關鍵期,這也是一個溫飽過後消費質量提高的躍昇期,農產品的綠色安全、有機高端、個性品牌需求快速上昇,大路貨、低端產品消費明顯下降。

  宏觀經濟和消費需求的變化,帶來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命題。正如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的: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作為農業大省,這種形勢變化為農業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帶來的挑戰與壓力之大,自然首當其衝;而如何化解矛盾,延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價值鏈,成為應對挑戰的必由之路。正因如此,日前召開的黑龍江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全年和今後一段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從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扶持農民創新創業、加強農業基礎和生態建設等方面進行全面部署。事實上,各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和種植業調優提質增效的實踐,自『十三五』開局之年就開始大范圍推進了。

  對於黑龍江省玉米種植者來說,2016年無疑是最冷的寒冬。但在農業大市綏化,卻有很多農民依靠種植玉米掙了大錢。綏化市農委主任門貴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了探索出種植業優化結構提質增效的新路,市委市政府通過強化政策引導與組織推動,大力扶持鮮食玉米產業發展,取得了很好成效。全市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從2014年的近6萬畝激增到去年的17.6萬畝;較大規模的鮮食玉米加工企業發展到20餘家,僅去年一年就加工鮮食玉米2.1億穗。

  從過去論斤賣到如今論穗賣,種植鮮食玉米的畝純效益可達千元以上,流轉土地的也能純掙六七百元。這樣大的差距對綏化市農民的觸動太大了——市場需要啥,咱就得種啥!門貴昌說:『今年農民調結構的意願很強,主動性也很大。目前全市鮮食玉米種子就已落實35萬畝,實際播種面積估計還要增加。』

  地處黑龍江省西北部的黑河市,則通過突出綠色生態優勢走出了一條優結構、提品質、增效益的新路。去年黑河市積極調減玉米面積377.5萬畝,建設50萬畝綠色非轉基因大豆生產核心區,帶動綠色非轉基因食用大豆種植面積1300萬畝;建設對俄蔬菜出口基地15萬畝;建立農業『三減』示范基地118個,建設『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綠色有機食品基地85個,帶動全市綠色、有機種植業認證面積達到320萬畝。通過推進專用品種生產,綠色優質大豆核心區的畝效益達到220元,有機大豆的畝效益達到280元。

  由注重追求數量增長向追求質量轉變,突出優質、安全、綠色、高效導向——農產品生產的變化已然拉開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幕。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委獲悉,今年黑龍江省將下大力氣在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上實現新突破。全省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力爭達到7600萬畝,『魚稻』、『鴨稻』等有機糧食生產方式推廣面積要達到30萬畝以上,大力發展各級各類高標准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園區,打造黑龍江省綠色生態農業品牌。(黑龍江日報記者張桂英)

責任編輯:呂小忱

【專題】習近平治國理政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