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留守兒童足球隊:水泥地上踢出來的全國亞軍
2017-03-27 10:02: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原標題:留守兒童足球隊的全國亞軍之路

  斑駁的水泥地上,一名膚色黝黑的圓臉少年飛起一腳,足球劃出拋物線,正中球門左上角。少年有些興奮,抱住了同伴,圓臉笑得舒展開來。

  這位12歲的少年名叫尚國林,在年初的『花樣年華杯』全國青少年五人足球邀請賽上獲得了『最佳球員』的稱號。

  尚國林所在的球隊是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迎新鄉小學足球隊。這支幾乎全部由留守兒童組成的足球隊,每天在水泥地上訓練,卻一路過關斬將得了個全國亞軍。

  鄉村足球隊震後『重生』

  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迎新鄉,地處當地西南邊緣。總人口僅1.4萬人、位置偏遠。迎新小學在校學生328人,留守兒童佔比超過70%。

  因為地處山區,操場成為了孩子們為數不多的玩耍場所。『2008年前,學校的操場還是泥巴地,那時候我們就有自己的一支足球隊。』校長高曉慶介紹,2007年,這支球隊曾在縣一級的比賽中嶄露頭角,『那時候曾有過想法,想把足球這一塊發展起來』。

  但突如其來的一場地震,打亂了所有計劃。作為重災區之一,『汶川地震』造成綿陽市安縣(2016年更改為『安州區』)47萬人受災,而117所學校房屋垮塌42.1萬平方米,學校全部停課。

  災後,重建。直到2013年,恢復元氣的迎新鄉小學開始重拾組建足球隊的想法。『這時候已經是水泥操場了,雖然沒有綠茵地,條件比以前還是好一些。』馬順洗說。

  馬順洗是這支足球隊的總教練,也是學校的副校長。他回憶,那年剛組建的足球隊就在安縣的比賽中取得了名次。『回來以後,我就和校長、老師們商量著把足球隊搞起來,讓更多的孩子充實足球隊伍。』

  水泥地上的小學足球場

  落實起來,阻力不小。迎新鄉小學沒有標准足球訓練場地,只有一塊50米長、28米寬的水泥地。馬順洗介紹,沒有足夠的資金改善『硬件』,學校從『軟件』入手,『照著標准規格找焊工焊了球門,搭了一個足球室,配了100多個訓練足球。』

  迎新鄉小學足球隊面臨的更大阻力來自於家長。『也不是沒有道理,水泥地跑起來難免磕著碰著,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長,擔心得更多。』校長高曉慶說。

  高曉慶告訴北青報記者,迎新鄉小學地處山區,多數學生是留守兒童,還有一些是重組家庭的孩子。這些孩子普遍會有些內向、自卑,很多事壓在心裡不說,『比起回到家玩手機、上網,踢足球能讓他們變得陽光。我們也教家長,可以拿踢足球和孩子「談條件」,改掉他們的一些壞習慣。』

  贏得了家長的信任,迎新小學足球隊很快有模有樣。水泥地上鋪滿繩梯,訓練孩子們的平衡和協調能力;廢舊的、大小不一的輪胎,拴上繩子,孩子們用腰部力量拉著繩子奔跑,用『拖輪胎』增強體能。一至六年級每個班都設有男隊、女隊,三年級以上的優秀隊員,可以選拔到校隊。

  每天下午的一個小時活動時間,輪流教授足球,從理論知識到實踐全部覆蓋,每周五還會定期舉行同年級的班級比賽,不定期會和周邊學校舉辦友誼賽。

  這支留守兒童組建的足球隊,很快有了『大動作』。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